1.宋朝大臣李刚简介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进士.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靖康元年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击退金兵.不久遭主和派所斥.宋室南渡以后,建炎元年五月甲午(五日)宋高宗(赵构)一度起用李纲为相.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李纲上任,“首陈十事”,决心重整朝纲,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建炎二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海,南,岛).十一月下旬,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建炎四年,遭,贬,流,放,遇,赦,后,隐居泰宁丹霞岩.绍兴九年正月,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忧愤成疾.绍兴十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著有《梁溪集》180卷,附录6卷.李纲死后葬于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光明村大嘉山南麓.文天祥《忠定公赞》:“其道则隆,其运则剥.噫,胡出处之不常,为苍天频卜.” 朱熹评价:“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 郑大漠作诗曰:“吾爱李丞相,经术文章匠.时事不可忘,书生作良将.旧筑读书堂,双江古刹上.”李纲的表章奏札和政,治,军,事,论,《中兴至言》、《遇论》等,议论剀切,朱熹称为“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雕饰,而变化开阖﹑卓荦奇伟”(《梁溪先生文集序》).他喜为诗,多记述行踪游迹之作,其中《五哀诗》缅怀屈原﹑贾谊﹑杜甫的“忠义”风烈,寄寓爱,国,情,怀;《建炎行》追叙为相期间“出处去就大概”;《病牛》中“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等句,表达了宏大的抱负.他也能词,词风豪放,咏史诸作如〔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喜迁莺〕“晋师胜淝上”等,有讽,谕意义. 著有《梁溪集》180卷﹐附录6卷﹐有清刊本.另有《靖康传信录》3卷﹐《建炎进退志》4卷﹐《建炎时政记》 3卷﹐均收入《李忠定公别集》﹐有邵武《徐氏丛书》初刻本,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李纲是宋代著名爱,国,民,族,英,雄,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代表作为《六幺令》、《水调歌头》([一]、[三]、[六])、《水龙吟》(三)、《永遇乐》、《江城子》([二]、[七])、《念奴娇》([一]、[三])、《雨霖铃》、《喜迁莺》(三)、《望江南》([一]、[五]、[十])等.其中《六幺令》以江烟水云歌月以及玉树疏钟古寺高楼等背景映衬词人“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之感古伤今之情怀和“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之坚韧不拔之操守,读来令人肃然起敬.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李纲墓正面有石碑坊,上书“古社稷臣”,墓前有石望柱,顶饰莲花,另有羊、虎、用端、石马、文臣、武将.保存完整.文臣头戴高冠,身著朝服,双手持笏,严肃而恭敬,雕塑感强;武将顶戴头盔,身披铠甲,双手拄剑,威武而虔诚.石兽严肃而有情感.是重要的宋代陵墓雕刻.。 2.宋朝大臣李刚简介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 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 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扩展资料: 北宋后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攻灭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随即举兵南侵,腐朽的宋朝统治者节节败退,人民惨遭蹂躏。 北宋朝廷中主降派虽多,但广大汉族人民却纷纷举起抗金大旗,展开了英勇壮烈的反侵略斗争。 面临着国破家亡的险恶局面,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官员激于民族义愤与爱国之情,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行列中。李纲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钦宗继位时,宋朝的形势危在旦夕,一方面是金兵已攻取汤阴、濬州,前锋直抵宋朝都城东京(今开封)。 另一方面是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指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为六贼,要求“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为了缓和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靖康元年正月,钦宗下诏亲征,命兵部侍郎李纲兼任行营参谋官。 李纲早就怀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决心,当他获悉钦宗与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准备弃城逃跑的消息时,上殿劝说钦宗应该固守。 当钦宗问他谁可以带兵时,他回答说:白时中、李邦彦。 但是,钦宗与白时中、李邦彦等仍然准备弃城出逃。正当他们率领禁卫六军即将离城时,李纲赶来了,他声色俱厉地对禁卫军士说:“你们愿意以死守城吗”。 军士们为李纲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异口同声地回答:“愿以死守!”于是,李纲入见钦宗,劝说道:六军的父母妻子都在都城,愿以死守。 万一中途散归,谁能保护陛下?再说敌兵已逼近,他们知道你们乘舆未远,如以快马急追,又将如何抵御呢?李纲的一番话说得钦宗无言以对,不得不暂时留下。 这时,李纲就传旨:“上意已定,敢复有言去者斩。”禁卫六军闻讯欢欣鼓舞。 李纲受命后,积极进行京师的防卫迎敌工作。每面城墙上布置守兵一万二千人,另外又设前后左右军四万人,中军八千人,分置将官统领;并备有火炮、弩、砖石、擂木、火油等各种防守器械。 三天之内,战守设施基本准备完毕。这时,金将完颜宗望已兵临城下,李纲便亲自登城指挥作战,斩金兵小头目十余人,杀金兵数千人。 宗望见京城有备,便引兵退去。李纲和坚持抗金的军民保卫了京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李纲 3.宋朝大臣李刚简介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 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 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 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 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 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 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扩展资料: 北宋后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攻灭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随即举兵南侵,腐朽的宋朝统治者节节败退,人民惨遭蹂躏。 北宋朝廷中主降派虽多,但广大汉族人民却纷纷举起抗金大旗,展开了英勇壮烈的反侵略斗争。 面临着国破家亡的险恶局面,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官员激于民族义愤与爱国之情,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金斗争行列中。李纲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钦宗继位时,宋朝的形势危在旦夕,一方面是金兵已攻取汤阴、濬州,前锋直抵宋朝都城东京(今开封)。 另一方面是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指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为六贼,要求“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为了缓和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靖康元年正月,钦宗下诏亲征,命兵部侍郎李纲兼任行营参谋官。 李纲早就怀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决心,当他获悉钦宗与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准备弃城逃跑的消息时,上殿劝说钦宗应该固守。 当钦宗问他谁可以带兵时,他回答说:白时中、李邦彦。 但是,钦宗与白时中、李邦彦等仍然准备弃城出逃。 正当他们率领禁卫六军即将离城时,李纲赶来了,他声色俱厉地对禁卫军士说:“你们愿意以死守城吗”。 军士们为李纲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异口同声地回答:“愿以死守!”于是,李纲入见钦宗,劝说道:六军的父母妻子都在都城,愿以死守。 万一中途散归,谁能保护陛下?再说敌兵已逼近,他们知道你们乘舆未远,如以快马急追,又将如何抵御呢?李纲的一番话说得钦宗无言以对,不得不暂时留下。 这时,李纲就传旨:“上意已定,敢复有言去者斩。” 禁卫六军闻讯欢欣鼓舞。 李纲受命后,积极进行京师的防卫迎敌工作。 每面城墙上布置守兵一万二千人,另外又设前后左右军四万人,中军八千人,分置将官统领;并备有火炮、弩、砖石、擂木、火油等各种防守器械。 三天之内,战守设施基本准备完毕。 这时,金将完颜宗望已兵临城下,李纲便亲自登城指挥作战,斩金兵小头目十余人,杀金兵数千人。 宗望见京城有备,便引兵退去。 李纲和坚持抗金的军民保卫了京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纲。 4.宋朝李刚那里人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进士。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靖康元年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击退金兵。不久遭主和派所斥。宋室南渡以后,建炎元年五月甲午(五日)宋高宗(赵构)一度起用李纲为相。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李纲上任,“首陈十事”,决心重整朝纲,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建炎二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海,南,岛)。十一月下旬,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建炎四年,遭,贬,流,放,遇,赦,后,隐居泰宁丹霞岩。绍兴九年正月,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忧愤成疾。绍兴十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著有《梁溪集》180卷,附录6卷。 李纲死后葬于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光明村大嘉山南麓。 5.宋朝李刚那里人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 徽宗政和二年进士。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靖康元年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击退金兵。不久遭主和派所斥。 宋室南渡以后,建炎元年五月甲午(五日)宋高宗(赵构)一度起用李纲为相。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 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李纲上任,“首陈十事”,决心重整朝纲,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 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 居住鄂州,建炎二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 建炎二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海,南,岛)。十一月下旬,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 建炎四年,遭,贬,流,放,遇,赦,后,隐居泰宁丹霞岩。绍兴九年正月,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忧愤成疾。 绍兴十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著有《梁溪集》180卷,附录6卷。李纲死后葬于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光明村大嘉山南麓。 6.宋代著名词人李纲的简介李纲(547年——631年)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时名臣,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 祖父李元则,为北魏清河太守。父李制,为北周车骑大将军。 北周时,李纲为齐王宇文宪参军,拒绝北周宣帝宇文赟诬陷宇文宪的命令,并为宇文宪收尸。隋朝时,李纲为太子洗马,屡次规谏杨勇。 杨素弄权时,李纲不肯逢迎,屡遭陷害,后隐居。隋末,遇李渊,被重用授丞相府司录,封新昌县公,专掌选。 唐高祖李渊登基后,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典选如故。李纲屡次规谏太子李建成。 后以建成愈骄纵,辞职。贞观五年逝世,有子李少植,孙李安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