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生西法师讲的.109课第五段宋词

1.老师在上课时说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跪求

你们才学西江月呀!我们都学月光曲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该字“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为“桥”。)编辑本段简介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 。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 3。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

鸣蝉:蝉叫声。 5。

旧时:往日。 6。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7。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8。见:同“现”。

9。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10。西江月:词牌名。

11夜行黄沙道中:词的题目。 12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

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2.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是所作,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望庐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生西法师答:婚外情是前缘,还是邪淫

问:顶礼法师!经常听到有人说,婚外情属于邪淫的行为,是堕入恶趣的因,应该阻止。但又听人说,万法因缘生,婚外情本是一段前世未了缘,必须要了。请问对此该如何分析呢?

生西法师答:如果说必须要了,那当我们在了这段缘前世因缘的时候,又会造下了后世的缘起链。婚外情属于邪淫的一种,是堕入恶趣的因,绝对应该阻止。所谓的万法因缘生,通过破坏别人家庭的方式,来了前世的缘,这是绝对不应该的。如果我们遇到所谓婚外情因缘的时候,只有制止才是真正彻底地了断前世因缘的因。不管怎么样,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再结下新的缘起链。否则的话,前面分析了,虽然你是想了前世的缘,但是在了缘的过程中,又造下了后世的一个需要了的缘,这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按照佛陀的教言,应该是正常婚姻生活中的夫妻感情,这方面就可以了。婚外情是绝对不行的,不应该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4.生西法师答:佛教中的“食肉十过”具体指哪些

生西法师: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中,记载食肉有十种过失:

一、众生是己亲,谓一切众生轮回于诸道,互相生育而递为眷属,以此因缘,故所食之肉无非亲属。

二、见生惊怖,一切众生皆护身惜命,若遇食肉之人,则惊怖远离。

三、坏他信心,世间行善之人,若见僧者食肉,即生毁谤之心,以为佛门中无有真实修梵行者。

四、行人不应食,菩萨为求出离生死,当修慈悲之行而少欲知足,故不应食肉。

五、罗刹习气,罗刹者即是速疾鬼,习气者即是先世余习之气。谓沙门于宿世中曾经做过罗刹之眷属,今虽出家在佛门中,然因往昔之余习,故见食肉者欢喜亲近。

六、学术不成,学道之人若好食肉,则污染梵行,于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等,不得成就。

七、生命同己,学道之人应起慈心,谛观一切众生之惜命畏死与己无别,故当护惜之。

八、天圣远离,食肉之人,诸天圣人皆厌恶远离而不喜亲近。

九、不净所出,一切畜生以宿因不净之业,而成不净之身,其所食啖又多不净;学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则亦不净。

十、死堕恶道,食肉者必常杀害畜生之性命,恶业日积,故命终后应堕恶道。

由此历历分明可见,为佛弟子应净化思想观念,由行为日益奉行茹素,减少杀业食肉之余习,免与六道众生一家亲共结恶缘,致使上升不得,反遭堕落沉沦。学佛应奉行慈悲之法门,与众生广结善缘,莫自困其身;若能依教奉行,反堕为升,日日茹素为斋,恶业渐消,如来藏性光明显耀,秒秒菩提,分分涅槃,时时法身,日日正觉,年年一真法界,最后成佛之者,也非你莫属也!

开悟圣僧云:“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

5.生西法师答:身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西法师开示:

虽然身和心相辅相承,互相起作用,但真正观察应该心为主而身体为辅。所以,如果心中想要成办某个事情,不管想获得幸福、安乐,还是修行佛法、获得出世间的功德,都是首先以心趋入所缘境,再通过身体达成愿望。

身心之间的主次关系是非常明显的,离开了身体,心也未单独运作,虽然身体对心的帮助非常大,但二者之间真正观察时,心仍然占了主导作用。我们起心动念就会牵引身、语、意去做事,修行时皈依、发菩提心都是在心上安立的,造业也依于心;我们每一世的身体不停地转换,而心是比较坚固的,所有善恶的种子都留存在心上。修行也是让心解脱,让心获得觉悟,最终,也是依靠观察心的本性来显现自性实相如来藏---佛的功德。从各方面观察、对比,能了知心重要,身体次要。尤其在此处只是把身体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所依来使用。

“为何善养护?”是对心的教诫。我们养护这个身体,它必须要起作用,成办心中的善愿或是修行的所依。如果在身、心合作期间,身体没有真正地履行责任和义务,丝毫没有给内心带来应得的善资粮,最后趋向于尸陀林、火葬场而把心抛弃,那就不必去养护它了。虽然从世间的角度讲,不论怎样都要养护这个身体,但作为菩萨,之所以付出时间、精力养护身体,是为了让它起到更大的作用,成办更大的利益,这样才是值得的。

如果我们观察身体和心合作的过程,得到结论是:身体的确非常懒惰,最终心变成了身体的奴仆,这种颠倒的现象是不能容忍的,现在干脆就不要养护身体了,因为养护它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代价,会导致自己的心识趋于恶趣,得到恶趣的身体而感受很多的痛苦。

因此观察、分析后,就要避免、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所以首先给心作一个教诫,如果对修心、修法没有任何必要,就不要付出时间、精力去养护身体。

6.生西法师答:何为真正的安忍

生西法师答:何为真正的安忍?

生西法师:安忍属于六度中的安忍度,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修学大乘利他心、菩提心的菩萨来讲,安忍的修法非常重要。平时我们提到安忍,总是想到如果别人侮辱自己、欺负自己的时候不能发脾气就是安忍,其实安忍的本体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耐怨敌忍,忍耐怨敌对我们的伤害。如果怨敌或其他人侮辱、打骂我们,或者给自己造成很多不方便、障碍,让自己很不舒服等等,对这些都进行忍受、安忍;

第二是忍耐苦行忍。它和别人是否欺负自己没有关系,是另一个侧面的安忍,这是什么呢?比如我们在学法过程中,夏天很热,冬天很冷,有时因为天气的缘故我们就不想学法修法了,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安忍,这是一种苦行;或者讲课的时间比较长、修法过程中出现心烦意乱等种种状态,我们都要安忍;

第三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对于佛法中比较甚深的内容,如一切万法无自性、一切万法是空性等等能忍受、能接受。不要对无生法产生一种畏惧心,不接受或者没有真正正确地接受空性法,觉得一切因果不存在,然后开始胡作非为。实际上,只要正确地认知了无生法没有不能安忍的,所以菩萨的安忍分为三类。

我们主要讲第一种耐怨敌忍。耐怨敌忍就是忍受怨敌造成的伤害。安忍还包括苦行和无生法忍,但对耐怨敌忍讲得比较多,为什么有这种必要呢?因为嗔恨心就是修持大乘菩萨道最主要、最大的障碍,它与菩提心、利他心、大悲心是直接矛盾相违的,如果我们产生了嗔恨心,就会导致菩萨道没有办法修持下去。基于以上这些理由,我们对于安忍的教法要认真地学习、实践。

世间人对安忍有一些错误观念,认为修安忍是胆小怕事或者软弱无能。其实在菩萨道中,安忍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正确方法。世人不了知安忍的真正意义,当然会产生误解。而我们深入学习安忍后,就知道它不但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且是一种大无畏的表现——对于烦恼、障碍的生起能够忍受,不让自己产生嗔恨的烦恼。

安忍其实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一种状态;反之如果我们面对逆境马上产生嗔恨心,才是一种消极的表现。通过分析来看,真正的安忍是对于怨敌、障碍表现出的一种非常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无论暂时或长远,安忍对自己有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对他人也是非常有益的一种表现;对教法或整个世间,都有非常积极的贡献。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世人对安忍教法的误读,担心修安忍会不会让别人认为是软弱。世间人不学佛法,没有深邃的智慧,看问题很偏颇、肤浅。作为修行者,应该以佛菩萨的智慧教言为准绳和方向,不应该听从分别心或者世间人的错误看法——因为他们认为修安忍很消极、很软弱,我们就不修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修安忍,虽有可能迎合了某些世间人的观念,但其实受损害的还是自己和其他众生,对自他没有任何真正的利益。下面开始学习安忍。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