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借代的诗句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借代酒) 《短歌行》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释义: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46438军。(以“开府”代庾信,以“参军”代鲍照)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释义: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金戈铁马”来借代精锐的部队)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释义: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借代整个船) 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释义: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朱门”借代显贵之家)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唐代: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释义: 那朱门里啊,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这大路上啊,冻饿死的穷人有谁去埋葬!相隔才几步,就是苦乐不同的两种世界,人间的不平事,使我悲愤填胸,不能再讲! 2.寻找运用了借代的诗词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运用了借代、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折柳”,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价为:“‘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折柳”原来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或送别之词。 而李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是一首“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诗人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附耳聆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不由得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引起思乡之情。《莺啼序》的主题是悼亡,但是,作者不仅未在题中标出,而且有关亡妾的身世、遭遇,甚至连某些关键性的细节也一概略去,而主要依靠暗示手法来表现的。 这与前面提到的几首悼亡诗词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的不同。同样是回忆或描写死者,潘岳?quot;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苏轼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贺铸是"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鹧鸪天》)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李清照的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都是描写愁情的著名词句,而且都是运用了形象化的思维形式,把愁绪写得生动可感,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南唐后主李煜以东流的一江春水比喻亡国后自己愁绪的汹涌繁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阶下囚生活的凄苦;而贺铸则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三个形象借代愁绪的铺天盖地和挥之不去。李清照则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笔触,抒写了国破家亡后愁绪的厚重和自己所感受到的难以承受的重压。 3.急需一句使用对偶和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借代的定义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以一物借来代替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当在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也要让文义通顺才行. 通俗的说,是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编辑本段]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些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编辑本段]借代的运用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 ④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编辑本段]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编辑本段]借代的种类 1喻借,即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相似. 2旁借,即非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关系.对偶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4.求使用借代手法的词借代 1.定义:在谈话或行文中,放弃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语句不用而另找其它名称或语句来替代,称为借代。 2.方式: (1)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帜代替事物 如: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 赠韦左丞诗) 纨裤是富贵子弟的标帜,儒冠是文人学者的标帜。 (2)以事物的所在或所属代替事物 如:每次写到全台北都睡着,而李贺自唐朝醒来。(余光中 逍遥游后记) 台北为台北人之所在,以此借之。 (3)以事物的作者或产地代替事物 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短歌行) 相传杜康是善于造酒之人,故以「杜康」代酒。 (4)以事物的数据或工具代替事物 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 陋室铭) 丝竹本为乐器之名,借为音乐之称。 (5)部分和全体相代 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 望江南) 帆为船上之器物,借代为船之全体。 (6)特定和普通相代 A. 三折肱而成良医。(春秋定公十三年) 以三代多 B. 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孟子藤文公下) 以薛居州代善士 (7)具体和抽象相代 A. 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史记项羽本纪) 坚代铠甲,锐指兵器。 B.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孟子离娄上) 小德大德及小贤大贤都指人。 (8)原因和结果相代 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 长恨歌) 以倾国代佳人 5.请用“对偶(对仗).反复(重复).对比(对照).借代的修辞手法每个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 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 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的.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前人绝句绝大多数首尾两联都不对仗,首联对仗者偶尔见之,尾联对仗者较少,两联全对仗者更少.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例如: 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首句入韵者.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七律 首句不入韵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句入韵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 五律 首句不入韵者.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杜审言《登襄阳城》) 首句入韵者.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七律 首句不入韵者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首句入韵者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