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渔歌子的图画

1.下一下古诗词渔歌子的图案想说些什么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山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竹叶编成的斗笠. ⑤蓑衣: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小学4年级下册古诗渔歌子乡村4月4时田园杂兴的画面怎样样是的 爱问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1片欣欣向荣的景象。4月到了,农活多了,乡村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

又是种桑树,采桑叶,又是饲养蚕。【中心】整首诗突出了乡村4月的劳动紧张、繁忙。

整首诗就像1幅色采鲜明的图画,不但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酷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侧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独有的风景勾画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4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1幅色采鲜明的图画。

4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田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1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田野上河渠纵横交错,1道道弥漫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1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当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述初夏时节江南京大学地的风景,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特别富有境地感。

“乡村4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繁忙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1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4月农家的繁忙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宛1些,舒缓1些,为的是在人们1片繁忙紧张当中保持1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述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1田园。

3.古诗《渔歌子》是什么意思

1、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不用回家。2、原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3、《渔歌子》,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唐朝诗人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后来李珣、孙光宪等诗人用过此调。《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

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4.渔歌子的古诗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句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内容赏析: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扩展资料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