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融《子规》赏析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2.吴融的诗《子规》的翻译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译文]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 3.吴融的诗《子规》的翻译子规吴融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译文]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催归。 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 4.吴融,《子规》一诗的扩写举国繁华委逝川, 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本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这一联中,“他山”(指异乡)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雨昏风冷,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月落影斜,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呢?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5.古诗中子规的意象有哪些1、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宋代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意思是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 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了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飞逝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胸怀旷达、信念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 2、抒发乡愁、思念之情 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3、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意思是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 4、感慨险峻、亡国之情 唐代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意思是又听见杜鹃鸟在月夜啼叫,仿佛是对这空寂的山谷的哀愁一般。 诗人借景抒情,“子规啼月”是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象,在这里烘托了凄凉的氛围,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凉、危乎高哉的险峻雄奇景象,因而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古诗中“子规”的意象: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人们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关于子规的神话故事: 在周朝末期,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当时有个死而复生的人鳖灵当了宰相。而那时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除了水患。望帝见他功高,便把帝位让于他,自己隐居于西山中。 杜宇生前注意教民务农,死后仍不改其本性,他化为子规鸟(即杜鹃鸟,又叫布谷鸟),每到春天,总要呼唤人们“布谷”、“快快布谷”,以提醒人们及时播种。 而此时,正是杜鹃花开放之时,古人因见杜鹃嘴上有一块红斑,认为它是苦啼而流出的鲜血,故有“尽是冤禽血染戊”,俗称杜鹃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规 6.古诗中“子规”的意象有哪些一,借“子规”烘托伤春、惜春之情,表达惜时之意 。 《送春 / 春晚》宋代: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白话文释义: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只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二,借“子规”抒发乡愁、思念之情,寄托羁旅之愁 ,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宋代:柳永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白话文释义: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 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 家乡在何处。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 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三,借“子规”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锦瑟》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白话文释义: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四,借“子规”感慨险峻、亡国之情。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五代: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白话文释义: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 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五,借“子规”渲染春闺之怨。 《踏莎行·院落深沉》宋代:洪迈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 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白话文释义:凤形的头钗倾侧在头发的一边,蝉形的鬓发发武零乱不整。 憔悴面孔的脂粉颜色即刻减退,也懒得去照一下镜子。月下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催归的啼叫声,不经意间,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轻易终结了。 7.小题1:悲苦哀怨(1分)小题2:上句运用想象的手法,借杜鹃啼血的传闻吧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感染力。 (2分)下句写故国春来,草木荣生,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二减损生机。这里借春草做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默然无情的表现。 (2分)小题3:诗歌借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1分)反复着墨渲染,反应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2分)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子规”这一传统诗歌意象的基本理解。 原题中有注释,可根据注释理解,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对朋友被贬远方的同情、牵挂和伤心。 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表达蜀道艰险高峻,环境的凄凉,让人生愁。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被贬之后沦落天涯的愁苦。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写景的手法,上联想象,下联反衬。分析手法要结合所写意象分析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内容,以及所表现的意境。 写景常见的手法如下: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比喻、比拟、对比、衬托、夸张、想象、通感。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分析物的特点,要结合全诗所表现的的子规叫声特点,联系子规在诗歌中基本情感作答。 在关键句“湘江日暮声凄切”可提炼出“凄切”这个重要特点。第二问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诗歌情感要综合考虑题目、诗句、注释中的创作背景等多角度信息。 此题注释中的创作背景信息很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