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天火之谜的诗句

1.天火之谜想到了屈原的诗句

《天火之谜》这一课主要讲了富兰克林解开“天火”(雷电)之谜的过程。

人类不断探索世界的过程,正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课文]

19 天 火 之 谜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zuàn)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yàng)了。

2.天火之谜想到了屈原的诗句

《天火之谜》这一课主要讲了富兰克林解开“天火”(雷电)之谜的过程。

人类不断探索世界的过程,正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课文] 19 天 火 之 谜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

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zuàn)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yàng)了。

3.摘抄课文天火之谜中的一个比喻句,并指出本体和喻体

本体、喻体、喻词同时出现,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这种比喻称明喻。

全书的明喻使用了一系列贴切的喻词,且极富于变化。象“如、若、似、似……一般、如……一般、象、如同、好似、如……相似、犹如、与……相似、……一般、当……一般”,例如: (1)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第三回19页)。

(2)(牛王)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第六十一回453页)。 (3)慌得那八戒战战兢兢,伏之于地,把嘴拱开土,埋在地下,却如钉了钉一般(第六十七回496页)。

(4)拘得个土地老儿在庙里似推磨的一般乱转(第七十二回533页)。 (5)忽失声泪如泉涌(第七十七回575页)。

这几例分别用“如、若、似、如……一般、似……一般”等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是典型的明喻。明喻一般是以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作为喻体,使本体显得更加真切分明,如“泰山、峻岭、闪电、剑戟、铁塔、推磨的”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用这些作比喻,更简洁明了,也更通俗易懂。

2、暗喻 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用“是、变成、为、作、就是”等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例如: (1)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神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是昆仑顶上擎天之柱(第六回40页)。

(2)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第三十六回263页)。 (3)那怪物肚皮贴地,翘起头来,就是一只赣保船(第六十七回498页)。

以上几例,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虽然它不点明是比喻关系,然而比喻的关系却隐在其中,通过“是、为、作”等喻词来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比明喻更加突出了两者相似的地方。 3、饰喻 本体和喻体间构成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例如: (1)那时此宝有二丈多长,斗来粗细(第三回17页)。 (2)可怜!我的铜斗儿江山,铁围的社稷,谁知被他阴占了!(第三十九回289页)。

(3)那唐僧一行四僧,上了羊肠大路,一心里专拜灵山(第四十回294页)。 (4)二大王身高三丈,卧蚕眉,丹凤眼,美人声,匾担牙,鼻似蛟龙(第七十四回553页)。

例二中用铜斗儿修饰江山,用“铁围的”修饰社稷,例三中用“羊肠”修饰大路,例四中用“卧蚕”修饰眉毛,“丹凤”修饰眼睛,“扁担”修饰牙齿,可以使本体更加形象生动,更富形象色彩。 4、借喻 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不出现,这种手法称为借喻,也叫借比。

例如: (1)那人绰彩袖,春笋纤长,擎玉盏(第二十三回167页)。 (2)你拿了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第二十七回201页)。

(3)是老孙一棍子打出豆腐来了(第五十六回417页)。 这三个例子都是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

用春笋比喻女子的纤纤细指,更突出了女子的手修长,秀色可餐。将哭丧棒比喻孙悟空的金箍棒,表明了金箍棒的威力之大,再加上孙悟空性急难管教,难怪唐僧会不喜欢。

用豆腐来代替脑浆,形象地揭示了被打死的山贼的惨状。 5、强喻 也叫较喻,是程度不等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

例如: (1)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第五十回371页)。 (2)那厮忍疼挣命,往前一撺,比使风更快(第六十七回498页)。

(3)我日间与那太子夸口,说我的手段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第三十八回280页)。 (4)苍蝇不过豆粒大小(第三十四回248页)。

例一中孙悟空自负自己画的圈可以阻挡妖魔鬼怪的进入,比那铜墙铁壁要强的多,妖魔难以入侵,这也正突出了孙悟空的法力高强。例二中妖怪受疼逃窜,强调比使风更快。

例三中孙悟空夸口自己的手段高深莫测,胜过山高海深。例一和例三也揭示了孙悟空自负和自命不凡的一面。

4.五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课文《天火之谜》的段意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起因)雷暴是个谜大胆推测25天火之谜(经过)解开“雷暴之谜”风筝实验震惊世界(结果)发明避雷针作业设计:课内1、抄写词语。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一、揭题导入。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3、揭题天火之谜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1、指名读课文。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4、齐读第一节。四、指导写字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过程: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雷神西方人~~~~上帝的怒火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二、学习第二段。1、出示第2节。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塔轮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7、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10、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教学目的: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过程: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三、总结课文。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5、优选复述。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