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小题1:在上片中,作者写景主要是按远景(关河、江楼)――近景(楼前花残叶败)――远景(长江)的顺序描绘的。 (2分)“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写雨后暮景:寒风凄凉紧急,关河恢宏冷落,残阳余辉洒满江楼,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苍茫旷远的意境,鲜明逼真,能够体现出唐代诗歌的最高境界,所以赢得了苏轼的赞叹。(3分)小题2:此词的主旨主要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2分)下片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下片前五句主要写自己因故乡难见,徒引无穷思念之情。 接着,由实入虚,推想心上人盼己回归望眼欲穿的情态,虚实结合,把游子羁旅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 小题1:试题分析:小题2:试题分析:。 2.赏析诗歌 八声甘州(柳永)赏析: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暮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 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 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431343062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 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全词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以铺张扬厉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 通篇结构严密,迭宕开阖,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很能体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原诗:《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宋代: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阑 一作:栏) 释义: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释:1、潇潇:风雨之声。2、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3、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4、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5、苒(rǎn)苒:渐渐。 6、渺邈:遥远。7、淹留:久留。 8、颙(yóng)望:抬头远望。9、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10、争:怎。 11、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作者简介:柳永,宋代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 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扩展资料:柳永出身士族家庭,有求仕用世之志。适逢北宋安定统一,首都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 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这首词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之时。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 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 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衰败、凄清。 (2分)描写衰残之景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人之离愁。(2分)小题1:①游子登楼眺望,忧思百端;②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③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 (3分)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1分)先写自己望乡怀人,再从对方入手,想象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最后又回到自己这边。 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2分) 小题1:由“潇潇暮雨”“清秋”“霜风” “残照”可知景象的特点是衰败、凄清。 再谈景物描写的作用。小题1:先答出下片描写的三个画面,再答出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最后回答出情感,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 4.柳永《八声甘州》(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chinaglang [本文要点]1.柳永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Array。2.重点掌握“Array”四字是贯穿全篇的关键句。3.重点分析“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内涵。(1)长江无语,全不顾游子的秋思,反衬作者的愁苦之情。(2)作者自叹事业无成,年华虚度;(3)江水流入东海,而自己却无法回家。这首词抒写了Array。上片写游子登高临远所见到的空廓、寂寥的暮秋景色,下片抒写由秋景所引起的归思。Array,先写暮秋傍晚的丽景,澄辙、清寒。接着“渐霜风凄紧”三句,将阔大的环境与悲凉的氛围融为一体。“是处”两句,写近前景物的一片凋零。而“惟有”两句,将自己的情感移诸悠悠不尽的江水,一个“无语”更写出愁思的浓烈绵长。上片由暮雨而至残照,由江天而至关河,由物华而至长江,都是从大处着笔,于肃杀的秋景中写出了惆怅的心情。“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几句,气象高远,别具一种空阔之美。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念、一事无成的感慨和飘零无依的哀伤都移诸清秋物华之中。Array。“不忍”三句承上启下,直接抒发自已的思乡之苦。词人内心的情感极为复杂,既登高望乡,又怕登高。“叹年来”接着上文的“归思”进行追问,然后展开想像,从自叹自怨中转换角度,写家乡佳人对自已的怀念。“争知我”三句,又回到自身,写自己的故乡之望。下片或直写自已的思乡,或设想佳人的盼归,虚实相生,曲折委婉,真实细致地表现了主人公旅途飘泊、失意苦闷的心情。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景抒情, 5.柳永词《八声甘州 》+抒情方式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赏析】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 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赏析】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 “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 “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②,关河③冷风落,残照④当楼。是处红翠衰减⑤,苒苒⑥物华休⑦。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⑧?想佳人妆楼顒(yong)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⑩?争知⑾我、倚阑干处,正恁⑿凝愁⒀!注释:潇潇:雨声急骤;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亲山河流;残阳:夕阳;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 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苒苒:渐渐地;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淹留:久留;顒:抬头;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难解。赏析:思妇凝眸远望,情思恍惚;词人登高凭阑,难抑愁思。 相隔千里,两相对照才可见相思之苦,写得情思委婉,兴味绵长。写思乡、思人以苍凉的清秋景物衬出,情融于景中,耆卿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照当楼。 6.文学作品柳永的《八声甘州》词中“渐霜风凄凉,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脉络极为清楚. 柳永开始以“对”字领起,写雨后的江天,清澈如洗,词句也极洗炼而又大气磅礴.“渐霜风”三句,再以“渐”字领起,直贯而下,写风紧残照之关河楼头,境界绮丽而悲壮,声响尤其动人.“是处”两句,跌到眼前近景,叹息花木万物凋残.“惟有”两句再宕开,写江流之无语东流,人也沉默隐忧.上片全系写景,惟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思. 因此苏轼叹为“唐人佳处,不过如此”(赵令畤《侯鲭录》引).这正说明宋词可与唐诗比美,而柳永更是代表作者. 下片换头之后,即景抒情,大开大合,呼应、问答、对照,各种手法运用自如.如“不忍”句与“望故乡”两句,系前呼后应.“叹年来”句与“何事”句,自问自答.“想佳人”两句与“争知我”两句,两相对照.这都是一层深入一层,一步紧接一步,在章法上是这样密接而又宕开.其中有些句子的领字,如“不忍”“望”“叹”“想”“误”“争知”,均贴切异常.而其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从艺术构思上是学习杜甫《月夜》思家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手法,从对方写起.而句子又沿用谢脁的《之宣城郡……》“天际识归舟”,然加上了“误几回”意思完全相反,句子更为灵动.“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又为对方设想自己,然后戛然而止. 这首词,梁启超曾云:“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这词的上下片前后情景,确实具相映交辉之美,于壮丽的景色中含有无限柔情.其首尾之呼应,尤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加末尾之“倚阑干处”是把凭栏明写出来,而开头之“倚阑干处”是把凭栏明写出来,而开头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所观之景,实也凭栏所见,唯不写出栏杆字样而已.这词的本事原只为离人凭栏见景抒情,而翻腾出来,似乎使江天、关河统为变色,红绿万物尽供驱使,统统为情所笼罩,柳永写离情实具有天地境界.有人曾认为“‘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即《敕勒》之歌也”(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这是可以同意的.而“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当具有杜甫《秋兴》句之“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意境. “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项安世《平斋杂说》)以柳词与杜诗相提并论,在某些技巧方面是可以这样说的.他的“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寄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论》)在这首词里表现得很充分.柳永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长短句式格律词的新局面,在中国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7.分析刘永《八声甘州》一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②,关河③冷风落,残照④当楼. 是处红翠衰减⑤,苒苒⑥物华休⑦.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⑧? 想佳人妆楼顒(yong)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⑩? 争知⑾我、倚阑干处,正恁⑿凝愁⒀! 注释: 潇潇:雨声急骤;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 关河:亲山河流; 残阳:夕阳; 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苒苒:渐渐地; 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 淹留:久留; 顒:抬头; 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赏析: 思妇凝眸远望,情思恍惚;词人登高凭阑,难抑愁思.相隔千里,两相对照才可见相思之苦,写得情思委婉,兴味绵长. 写思乡、思人以苍凉的清秋景物衬出,情融于景中,耆卿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醒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归舟.kzB#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愤,金戈铁马,拼葬荒丘! ——寄调《八声甘州》 杨云聪 注: 1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原字是 言+燕,不过我的电脑只有ABC输入法找不到那个字,但是字意就是通这个“宴会”的“宴”,所以就拿这个字代替了)除池》等.后用作词牌.正体双调97字.因共八韵,故称. 2 江湖:武侠小说中江湖二字最初是指长江洞庭湖及其附近的范围,后来便泛指三江五湖,再后来才引申为与朝廷对立的在野势力. 3 铜驮巷陌:铜驼,指铜铸的骆驼.古洛阳宫门前四会道口置铜驼,夹路相对时称铜驼街.这里引用《唐诗宋词鉴赏词典》里对秦观的《望海潮-梅英疏淡》中铜驼巷陌的解释. 4 酒醒诗残梦断:在《七剑下天山》的篇首“酒醒”二字为“酒冷”. 5 南国正清秋:此该指在,塞外的反清势力被剿灭后江南方面残留的势力,认为自己到那里还可以有一番作为. 6 无处归州;其实此句原为“无处招归州”,本以为是我的书是盗版,但在网上查找也是“无处招归州”,但是考察《宋词三百首》和《唐诗宋词鉴赏词典》等等资料,《八声甘州》一上阕末句该为四字,我不敢说是梁老的过失,但是有可能是写书的时候笔误或者打字的时候不小心,然后别人没有提出,又或者有其他的意思.但是为了尊重多方面的材料和宋词的原韵所以这里还是按末句四字为准吧. 7 明日天涯路远:是指写词的第二天就要原来自己漂泊展转了十年的塞外大草原去寻找他即将属于别人的妻子,还要去江南寻找剩余的反清势力再图兴复、驱除满族势力 8 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原句出自宋代词人张炎的《八声甘州》中,原词为“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此二句化用屈原《九歌·湘君》“捐余决(原字为提王旁,垃圾输入法什么字都没有)兮江中,遗余佩兮沣甫”,“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州?”古人以佩相赠用来表示爱慕之意.辛弃疾词云“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可见.楚佩,楚地之佩. 9 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此处指杨云聪与红飞巾的报国情怀与其在沙场上结成的情爱但又无法结合的悲哀,又指杨云聪与妻子纳兰明慧的真心爱慕之情却遭到隔阻无法长相私守的抑郁伤感.更有一层深意就是为江山易族落入满人手中而感到的悲愤.也暗指诗人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却只能用笔来发牢骚的幽怨. 10 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此处暗只杨云聪与纳兰明蕙结合的那夜到现在他(指杨)都无法忘却,总感觉像梦一样.昙花一现,指杨云聪与纳兰明慧在一起的日子虽然美丽可是却短暂. 11最后三句:是说杨云聪在此极度伤心的时候做决定,要去江南寻找剩余的反清势力把自己的一生都送给金戈铁马的复兴的事业,不在想任何儿女私情,立志要葬身沙场. 这首词是我所熟悉的梁公的著作里最最喜欢的了.其中包含了小说主人公杨云聪的无限爱国情怀和其的私人情感问题,其诗句句融情与笔,充满了对自己漂泊浪迹的十年艰苦生活的感慨、对塞外反清势力被剿灭的悲愤、对妻子无情离去的伤感(纳兰明慧不是舍不得荣华富贵不肯跟他走,实在是造化弄人身不由己). 全篇情致摇曳,荡气回肠.其中“酒醒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归舟”尤为佳句.酒醒了、诗残了、梦断了,可自己的愁怀丝毫排遣不去,江湖浪子漂泊何处?南国清秋,境界虽悲却绝非凄凉,有的只是一种深沉博大的惆怅.他无奈,按住宝剑在万方多难之境、情与义的边缘徘徊不断.“飘零愤,金戈铁马,拼。 8.赏析诗歌 八声甘州(柳永)赏析: 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暮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 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 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 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431343062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 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 全词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以铺张扬厉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 通篇结构严密,迭宕开阖,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很能体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原诗: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宋代: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阑 一作:栏) 释义: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释: 1、潇潇:风雨之声。 2、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3、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 凄紧,一作“凄惨”。 4、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5、苒(rǎn)苒:渐渐。 6、渺邈:遥远。 7、淹留:久留。 8、颙(yóng)望:抬头远望。 9、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10、争:怎。 11、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 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扩展资料: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有求仕用世之志。适逢北宋安定统一,首都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 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这首词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之时。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 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 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1)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等。 (2)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它的答题步骤: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解答提示:描摹诗歌图景。 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 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 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 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 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等。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 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表达作者诗情。 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 10.【以《八声甘州》柳永.急1.词的上阙主要写景,你认为这些景象有什么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渐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