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

1.叙述唐代文学发展轨迹

首先表现在诗歌方面。

唐代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题材广泛,数量巨大,风格多样,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据《全唐诗》载,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诗人二千三百多位。

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两三倍,而且还涌现出了大量诗歌艺术天才。除李白、杜甫这两个历史上罕见的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韦应物、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也无一不是开宗立派、具有一定独创风格的大家。

有成就、有特色、有影响的诗人和质量极高、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共同铸就了唐代诗坛争奇斗艳、百花竞放的伟观。唐人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不但是空前的,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其次在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首发起的“变骈为散”的古文运动,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在继承前代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道结合”等一整套古文理论,并得到李观、樊宗师、李汉、李翱、皇甫?、沈亚之、孙樵等人的响应,进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唐代古文运动,开创了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新时代。

他们在实践中写出了众多有高度思想、艺术价值的杂文、寓言、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一类散文,完成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创立了一种自然质朴、畅达明朗、精粹凝练、不拘格式的新型古文。唐代的古文运动不但使散文的抒情、描写、叙事、议论功能得到拓展,而且还为以后散文的发展奠定了体制与方向。

再次是小说方面。在唐代文学繁荣的百花园中,传奇小说也曾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唐代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及志人小说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内容上,从志怪的主要记述鬼神怪异之事转向描写社会现实生活;艺术上,由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与志人的略语轶事发展到有了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李娃传》《莺莺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红线传》《虬髯客传》等都是广为人们传诵的作品。

唐传奇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还与唐诗一样被誉为“一代之奇”而影响后世。 ?另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为前代所没有的新兴的文学样式。

如变文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通俗讲唱文学样式,是后代说唱文学的源头;词虽萌芽于隋,但到唐代时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众多的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变文的产生与词的广泛流传,既为宋以后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使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竞放、争艳斗丽的繁荣景象。

正如鲁迅在《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中所说:“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唐代是一个如日方中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因而也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的稳定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唐帝国是在隋末农民起义基础上建立的,以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汲取了隋二世而亡的教训,认识到了“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道理,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安定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生产、促进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措施。

如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引导农民开垦荒地,并适当减轻其负担,使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立各种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节用慎刑,纳谏任贤,使唐代出现了自太宗到玄宗一百二十多年的安定时期。社会安定为经济繁荣铺平了道路,经济繁荣又反过来促进社会安定,终于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之治”。

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使统治者有了致力于文治和发展文化事业的可能,同时也为更多士人步入文坛创造了必要条件;封建国家的统一,既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合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也为创作的繁荣营造了良好氛围。 比较自由、活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是唐代文学形成繁荣局面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

唐人赋诗作文一般都敢于正视现实,直言不讳,故有唐一代批评朝政和揭露时弊的诗歌、章疏甚多,这一切,无不建立在政治思想环境比较宽松的基础上,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唐诗无讳避”条中的话可以说是对这一情况的诠注:“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不以为罪。”

儒、释、道并行,但唐代统治者对其矛盾冲突采取折中态度,不加干预,这样,既使传统儒学教条对人们的束缚大大削弱,也使儒、释、道各家思想得到活跃与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再加上佛经的翻译、传播和唐代对外来文化的摄取而不推拒,不但对启迪人们的心智、开阔人们的眼界、活跃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对文学的发展繁荣也是非常有利的。

唐代在前代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功的总结、继承和革新,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的出现。我们知道,文学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而明显的继承性就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要向前发展,都必须将前代人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继续发展的起。

2.唐诗发展的轨迹

唐诗的发展史简介

「甚矣,诗之盛於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沈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甚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胡诚麟的〈诗薮〉外编卷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第一六三页

唐诗的作者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多采多姿, 清康熙年间敕编的>;共九百卷,其中包括作者二千二百馀位,作品有四万八千九百首.由於唐诗内广,历来的选本很多,最为熟悉的是清人蘅塘退士所选的>。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唐诗兴盛的原因可分为数个方面:

唐代国势盛隆,声威远播,外国使节纷纷来朝,好像日本,高丽,百济,新罗,吐蕃都相继派遣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学术上的交流,促使文学艺术上的蓬勃发展,诗歌的兴盛当然不会例外。

另外,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唐朝承袭美制,而诗赋就是当时科举主要科目之一。贫苦的读书人有了这种晋身官场的新途径,自然努力钻研,因此就有许多精於诗赋的人,为唐诗的发展铺路。

唐代的帝王,大部份文学细胞都很丰富,从高袓到太宗都在各地广设学校,更於京城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帝王既然喜好文学,就会诏杰出的诗人为他们歌功颂德,玄宗曾召李白入宫写下清平调三章,宪宗召白居易为翰林学士,穆宗提拔元稹为柌部郎中种种给诗人的恩宠,给读书人一种榜范,令他们努力吟诗作文,希望有朝一日跃登龙门。

此外,诗歌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开拓了不同的领域,唐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吸收了不同社会层面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内容深遂的唐诗。

3.唐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他是第一个举起诗歌革命大旗的作家。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

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代表边塞诗派。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前期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山水诗,王孟余绪)、卢纶、李益(边塞诗,高适、岑参余绪)后期则出现“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领导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4.列举唐代诗歌的分期,每个阶段列举3个代表作家

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5.谁知道概述初唐时期诗歌发展的轨迹

唐诗的繁荣与发展轨迹

原因:经济的繁荣是诗歌发展的温床、民族的大融合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统治者兼容并包的治国方针、科举取士制度、诗歌本身的发展已臻完善。

(1)初唐:初唐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初唐四杰”、陈子昂

(2)盛唐:山水田园游人王维和孟浩然(王孟)。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高岑)。

双子星座李白杜甫。李白是盛唐气象哺育出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也成为了盛世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而杜甫则是社会动荡阶段再现苦难世道的思想代表。

(3)中唐:韩孟诗派:韩愈、孟郊、李贺等人。元白诗派:白居易、元稹、张籍等。形成了唐诗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4)晚唐“小李杜”崛起诗坛。杜牧、李商隐

6.论述唐代乐府诗的发展轨迹

唐代新乐府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中期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游国恩等人编的《中国文学史》解释说:“‘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这里有三点须说明:一是用新题,……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这从音乐上来说,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体现了汉乐府精神。”

在这场“新乐府运动”中,白居易、元稹等人起的作用最大,此外,张籍、王建等人,也是重要参与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出生于今河南新郑。

他以刑部尚书致仕,但因他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多称其白傅或白太傅。其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卷166、《新唐书》卷119、《唐诗纪事》卷50、《唐才子传》卷6及元稹《长庆集序》等文。

白居易是个少年天才。约在16岁时,他就写下了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受到了当时著名诗人顾况等的激赏。

公元800年,他考中进士;6年后,他从小小的县尉干起。正是县尉这个需要整天与百姓打交道的官职,使他亲身体会到民间疾苦,为他后来创作“新乐府”诗歌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

但在这一阶段,他创作的诗篇最著名的却是《长恨歌》,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808年,白居易被任命为谏官,开始创作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其中颇多名篇,如《上阳白发人》描写了一位“入时十六今六十……一生遂向空房宿”的老宫女,《新丰折臂翁》刻划了一位“无奈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暴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的老翁,《红线毯》发出了“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愤怒的呼声,《卖炭翁》则抨击了“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的宫廷掠夺。此外,《秦中吟十首》也表达了类似的含意,如《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如《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些作品,正如白居易自己在《新乐府序》中所称:“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的确无愧于自己的宣言。

白诗在当时就广受欢迎。他在《与元九(稹)书》中不无得意地写道:“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我)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元稹也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这些关心民间疾苦、饱含人道主义关怀的诗篇,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外,白居易还有篇《花非花》诗值得注意:“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实在让人摸不清他写的是花、是雾、是梦、抑或是艳遇,堪称最早的“朦胧诗”。

目前较好的读本是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较好的选本是顾学颉、周汝昌选注的《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1999年5月21日09时44分) 相传元稹和成都名妓、也是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关系密切。

他在四川任职期间,常与薛涛幽会私欢。可是,当元稹返京高就时,却不敢将薛涛一起带回,俩人从此分别。

元稹曾寄诗与薛涛云:“……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云溪友议》卷9。案:薛涛,请参见《三位女诗人》一文)。

这件事很能代表元稹的特点:他一方面思想开放,另一方面却又时时被“礼”所牵制——这在唐代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如元稹所作传奇《莺莺传》(参见《唐代传奇(上)》一文),主人公张生的经历,其实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莺莺传》的结局,是张生终于抛弃了莺莺,并有“善补过”云云的评价,常惹得后人不满。殊不知,这正是唐人的矛盾所在,并非如宋儒般道貌岸然地矫情。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其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卷166、《新唐书》卷174、《唐诗纪事》卷37、《唐才子传》卷5及白居易《元稹墓志铭》等文。

或许有过太多这样的情感经历,元稹的情诗写得很好,读后常令人忆起青涩的青春岁月和朦胧而纯真的初恋情感,如《白云裳》:“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薰。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

如《杂忆其四》:“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忆得双文笼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

如《离思五首其二》:“水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