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古诗词的感悟性雅成诗,爱淡成词,诗词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的理想抱负与心中向往。 其情若明珠,光华闪耀流转千年;其思若悬瀑,飞湍而下直入人心.你的清雅出世为后世的情感觅得出处,你的质朴无华则让人深味世间的至情至真。“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世纷繁,情感往往掺杂了些许杂质,可是在先民的眼中,爱是最质朴无华的纯粹,只需一句誓言,便可相濡以沫共度余生。品悟《诗经》,品先民情感之纯朴,悟人世平凡中的赤诚之心。 诗至你而盛,歌自你而慨。你是天地间最浪漫激昂的乐章,谱写了盛唐的华丽篇章,亦唱出人间灿烂的情怀。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看到李白从容不羁地笑离长安,亦感受到他生命的胸怀,笑看人世千百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看到杜甫几经磨难的坎坷流离,亦感受到他灵魂中的执着坚忍,虽经起伏仍本心不改。 “青山澹如此,我心素已闲。”我看到王维独对青山的淡泊宁静,亦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不惊,安然立世处变不惊。 品悟唐诗,品唐人的胸襟博大,悟人世起伏中的本心不改。你是流淌在人内心的一条长河,可有波浪天涌的豪迈,亦可有缓流澈澄的清丽。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子泛舟赤壁之下,慨叹人世不过一梦而已,潇洒自如,旷达处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于白发之时,遥想当年的壮志豪情,壮心不减,豪迈依旧。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斜倚东篱之旁,相思欲罢不能,情真意切,忧而不伤。 品悟宋词,品宋人之真挚细腻,悟人生变迁中的旷达豪迈。生活,以诗歌而观之,多了几分绚丽,添了些许淡泊。 人生如诗,诗如人生,感悟诗中的情怀,是对灵魂的一种追寻,亦是对自我情操的一种升华,让我们在诗中不断地成熟,亦让诗成为我们人生的伴侣,彼此相依,彼此相惜,彼此了然。 2.【写一篇对诗歌的感受体会的作文】对诗歌的感受(一定要采纳我的哦):一首好诗总要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独创,给人以新意,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向上的精神,让读者享受到一种新鲜的、独特的美感.而一首诗的成功与失败则有其诸多的因素,如诗的创作者是否有生活基础,是否捕捉到美的形象,是否让思想展开翅膀,是否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但是,愚认为,诗的创作者是否能从生活中获得独特的艺术感受,这是一首诗是否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条件.正因为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本领,那么,真正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很善于掌握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谬斯的大门.著名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赞扬海涅,说他具备任何艺术家所有的三个基本特征,而第一个特征就是“对于周围环境的特殊敏感,特殊强烈的感受性.”华兹华斯也强调“凡有价值的诗,不论题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既然艺术感受是诗歌作者必备的一种本领,是一首诗成与败的关键,那么,弄清艺术感受的定义及其性质便是很重要的问题了.不可否认,诗,来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可是.并不一定他了生活,就一定能够写出诗来.诗并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复制品.它是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它需要创作者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通向彼岸——诗的国土.而艺术感受便是这座桥梁.诗人能以诗的方式接受现实印象,并且能借助幻想活动,在诗的形象中把那印象又复印出来.高明的诗歌创作者总是善于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去摄取生活中那些诗的元素,并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那些元素进行发酵,进行化学处理,进而酿造出诗来.从诗歌创作者本身的角度来看,艺术感受是诗歌创作中头脑应该具备的一种功能,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感受是作者对生活进行艺术认识、艺术体验、艺术发现的构思过程.这样,愚认为,艺术感受的定义应该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从而能独自发现形象化的饱含感情的思想的构思过程.把这个定义伸展开来,便是艺术感受的性质.。 3.读古诗的感受作文..400字以上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而古诗更是汉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深深地沉迷于那千古流传的优美诗句.古诗乃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从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一些伟大的志向,或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的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动人诗篇,还有的是讽刺衰末朝.我觉得读古诗不但能提高语感,而且能提高写作能力,更能感受其中的美.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人们喜欢古诗的第二个原因是:古诗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无稽之谈,而是来自于生活、美景、事情、经历等多种真实事例,这才使古诗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我对读古诗的深切感受就是好,因为读古诗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努力进取,报效祖国.。 4.学习古诗的感受或感想古诗文的培训让我们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润心灵,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我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比如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的精神;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品尝永恒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接近人类的奉献精神;从“悠然见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对自然的憧憬与和谐。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诗,是随感而发的, 唐前的诗人就是这样,比如说陶渊明。且那古典诗经,虽然说也有祭祀时故意歌颂的诗,但是总体还是古代劳动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写的居多。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有诗歌。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所以写诗,都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 5.根据你对古诗词的感悟写文章我酷爱文学,但最爱的算是诗词的写作吧!有时在诗词中寻找自我。因为写诗填词,为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和对生活的记忆。 是诗词陶冶了我的情操,也是诗词让我从中寻找另一个自我,做一个果断、决绝、充满血性和一点野性的自己,敢作敢为的自己。有时使自己能够为梦想而行动,也能够不畏惧后果而承担一切。 诗词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爱,来源于追求与冲动之间。有时仿佛象一缕光,一缕明亮的光芒,从天空洒落下来,洒落到一片竹林之上,这片竹林在风中摇曳,翠绿、安谧、一尘不染。 诗词是我生活中的一片静谧竹林,也是我一生梦想与追求的神圣土地。这片竹林能让生命散放青春与活力。我为竹而爱,因为她常青;我以竹而做人,敬仰她的虚心。我以竹的风格去激励人生,以诗词的创作去感悟人生。 我对竹的感情,远远不及苏老夫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境界,以及他对竹的感情;也不及“竹林七贤”对竹林的感悟;更不及“扬州八怪”之郑板桥对竹子的生动素描。可是我心中有竹,不管是否已胸有成竹,但是对竹的情感,已超越了对其他事物的感情,是她时刻激励我写诗词的动力和欲望,写诗填词使我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爱竹、爱诗、爱词、爱生活,爱一切值得去爱的。是爱的力量给予我写诗填词的激情和欲望,我将用一生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充满激情、自信、坚韧不拔。为爱而感动,为竹的风范而感动,为诗词的魅力而感动。 对诗词的感悟,就是对生活的诠释,对生命的感悟! 6.谈谈对古诗的心得 800字我学过许许多多诗,这些诗是多么生动、有趣。 每首诗都包含着一个故事,但我们对这些故事不太了解,所以就要我们来想象了。那么,我就来想象一下李白在写《静夜思》时的情景是怎样。 月光透过窗子,直射进来,地上就好像盖着一层厚厚的霜,李白正站在窗前,观赏着天上的月亮,深深地被月亮所陶醉。他想:月亮是这么美,月光这么明亮,我干吗不写一首诗来赞美一下呢?他刚提起笔,却又忽然想起了什么事。 对呀,今天不是中秋节吗?李白顿时想到了在远方思念他的亲人,不禁泪流满面,他深情地看看月亮,又低下头,他越想越难过,重新提起笔来把自己所有难过和思念全都聚在笔尖,‘唰唰’几笔就写成了一首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时此刻,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干什么呢?我们谁都不知道,但是,思念家乡的心情我可以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啊!我默默地为李白祈祷,希望他可以早日回到故乡。 如果我能到李白身边,我一定会安慰他,对他说:“你放心,虽然远隔千里,但你的亲人也在看着月亮,只要你目不转睛地盯着月亮,就会感觉亲人近在眼前。”。 7.有关学习古诗词的收获体会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一、背诵 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多读多背。背诵是孩子的天性,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8.对诗歌的感悟诗,好比黄昏,黎明,由于视角或其他的感知的不同,给人的喜怒哀乐也存在差距。诗歌在现在,成了装饰品,而不像小说,散文,剧本那样受到人们欢迎,它的处境极为困窘,艰难,正是由于这种窘迫,引发了太多的诗歌创作者,诗人诗评家的多渠道多方位的探索,这里,鄙人倡导一点意见。 诗,应是理性的,人们的,自然的,而不是语言的、文字的,不是诗人的,而是所有的人的。诗贵在于抒情表理,就好比开花了没有果实,重理轻情。的确,任何一件东西、事物的形成,总是需要一个艰苦、漫长岁月的过程的,就好比打造一把刀,首先就要的是原料,然后是冶炼、捶炼,最后才是铸造、使用。对于这个过程,诗歌创作者也应该应用上来。 “好诗在民间”,诗是生活的、情感的、理喻的。的确,生长庄稼的地方,也生长诗,正是由于诗人的这种感慨才会引起大量读者的共鸣、振奋。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而充满诗情的国度里,我们的诗人应以农人的生活来倡导农民、引导农民,给他们心智、情趣,让他们从我们的诗中读到自己的快乐,忧愁,得与失,他们去生活、种植、收割、播种,去体会农民的勤劳与诚实的厚度,去体味劳动的伟大以及光荣。要让自己在农村生活中去采撷。关注人生、爱情、山水等。让自己的创作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创作,这样才会使自己不断的充实自己,才不致于自己单枪独马,一意孤行。诗应该平民化,才易更走近人心。 若诗是那种狂散且不付有感情的,把人们的汗水,心血和理想据之于外的,是不会予于接受的。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是靠他们勤劳的双手和他们日夜不停的穿梭收积起来的。我们应该赞同他们的做法,使他们的劳动得到肯定。我认为汗水诗,心血诗,勤劳诗,才是农人手中的锄头、镰,才是农人脚下的土地,这样的诗,才会在农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以及加固。诗不是个人的,更多的时候,是大众的,是广大农人的。现在很多的诗是自己的,没有几个诗人的诗能让人们去读懂,只有所谓的诗人之间的相互称赞罢了。没有走进群众的心,这样的诗歌是文学所不容的,诗歌是没有权力和地位的,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去歌吟生活、爱情、人生、理想、自然…… 诗歌应该平民化,是属于劳动的、群众的,是属于勇敢进取、热情、真善美的。 我们不仅要关心我们的生活、情感、理想,要去更多的关注农人的生活、情感、理想、疾苦与幸福,应该把诗歌看作是劳动的结晶,是智慧和汗水的花朵,这样才得以让我们的诗歌走的更远。 9.读古诗的感受 作文 .. 400字以上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抄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而古诗更是汉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深深地沉迷于那千古流传的优美诗句。 古诗乃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从袭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一些伟大的志向,或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的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动人诗篇,还有的是讽刺衰末朝。 我觉得读古诗不但能提高语感,而且能提高写百作能力,更能感受其中的美。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度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人们喜欢古诗的第二问个原因是:古诗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无稽之谈,而是来自于生活、美景、事情、经历等多种真实答事例,这才使古诗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我对读古诗的深切感受就是好,因为读古诗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努力进取,报效祖国。 10.对“古诗词”的感悟有哪些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 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3393737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 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 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 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 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 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 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