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解放区诗歌的发展

1.解放区的诗歌发展如何

抗战爆发以后,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抗日宣传活动。

这其中,诗歌由于其短小精悍,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发挥了积极作用。最先出现的是诗朗诵运动。

在其始作俑者柯仲平的积极倡导之下,萧三、刘御等诗人及“战歌社”、“抗大文艺社”等文学社团中的众多文学青年也纷纷加入了宣传的行列。稍晚于诗朗诵的是街头诗运动。

魏巍、邵子南、陈辉等人均创作了大量作品,而田间成绩尤为突出。他的名篇《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只有短短六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短小精悍,富于哲理,充分发挥了诗歌的政治鼓动作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了人民奋发抗战的士气。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的大众化、民族化方向得到确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歌体诗歌成为主流。

但仍有部分诗人保持了创作个性,坚持个人抒情诗的写作,其中典型者有何其芳。他于1945年发表了诗集《夜歌》,表现了作者从国统区到达解放区后对解放区新的斗争生活的体验与感受,真实描写了新旧交替时期在知识分子内心所进行的“一个旧我与一个新我在矛盾着,争吵着,排挤着”的心灵转换历程,感情真挚热烈,风格朴素明朗,代表了解放区个性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1938年,**在《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要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建立“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主张。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1942年,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确立了解放区文艺规范,明确了文艺的大众化、民族化的发展方向。于是,把目光转向民族传统,利用各种民间文艺形式来表现革命内容,用以宣传革命思想、宣传抗战就成为解放区诗歌的主要特色。

各种民歌体的新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展繁荣起来,并且逐渐成为解放区诗歌的正统与主流。所谓民歌体新诗就是指建立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小曲、小调、信天游等民间艺术及鼓书、评弹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之上创作的诗歌。

它大体可分为叙事诗及抒情诗两类。前者除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外,还有张志民的《王九诉苦》、《死不着》、李冰的《赵巧儿》、贺敬之的《搂草鸡毛》、严辰的《结婚》、刘衍州的《弹唱小王五》、田间的《赶车传》、《戎冠秀》;后者代表作有贺敬之的《行军散歌》、戈壁舟的《别延安》、《边区好似八阵图》、刘御的《延安短歌》、蔡其矫的《回声集》等。

它们都是以接近农民的艺术形式宣传了革命思想,描绘了解放区新生活新面貌及人们高昂的抗战热情。自从五四时期周作人提出“平民文学”的口号以来,从早期的胡适、俞平伯等人提倡白话新诗,到30年代中国诗歌会诗人们诗歌“歌谣化”的文艺主张,诗歌大众化的课题一直被各方面所广泛瞩目。

但直到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它才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喜怒哀乐的情感,从而得到他们的承认与喜爱。但是在诗歌“大众化”繁荣的背后,亦隐藏着不少的问题:过分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知识分子自身的情感表达;过分肯定了各种民族艺术形式的优点,而对它的不足却少有提及;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这些弊病在解放区文学中长期存在,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曾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详见/Philology/27/027.htm。

2.诗歌的发展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3.诗歌的发展史 详细一些

文章道弊五百年---评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中国诗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出现。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它广泛而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以及劳动人民的反抗之心;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并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汉西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但自东汉起,诗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时期,成就斐然。

. 东汉,文人诗歌开始兴起,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试作五言诗,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亦是中古时期文学兴盛的标志。到建安时期,长期战乱和饥荒在文人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乱世中人们更容易感受到人生短暂和渺小的悲凉。进而出现了一批忧时伤乱,悲叹人生苦短,渴望建功立业并将其心中所想注入诗文的悲凉慷慨之士,即建安文人,其诗风为建安风骨。

刘勰《文心雕龙》:“观其时文,雅而慷慨,良由世集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建安风骨注重一种内在热情,生气与感染力的表达。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成为这一时代的风格。曹操是建安诗风的创始人,其《蒿里行》体现了战乱对造成的灾难与痛苦,也体现了一代枭雄欲救百姓于水火的胸怀与抱负。

《短歌行》则充分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情怀。

曹植诗歌洋溢着乐观,浪漫情调歌唱其为国效力的理想和抱负。曹植前期作品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主要歌唱他理想和抱负。

如《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体现了诗人对政治与文学两方面的高度自信。 但在经历仕途不顺后,其后期作品主要写对自己和朋友造迫害的愤懑。

他还用思妇,弃妇托喻身世,写出著名的〈美女篇〉。而蔡文姬所著五言诗《悲愤诗》反映时代动乱,人民疾苦,个人不幸更是一部血泪汇集而成的历史画卷,催人泪下,且起结构精巧,足以为五言诗之绝佳代表。

公元265年,司马氏废魏建晋后由于政治关系士风大改,文人个体意识减弱,文学显得松弛平缓,少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即陈子昂所说:“文章道弊五百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晋宋诗歌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诗人对其人生的认识。

诗人们更关注自然山水,女性,男女爱情,对生活享乐毫无掩饰的赞美。少了对时事,社会的认识和品评。

诗歌情感亦只是表现为无奈甚至是空乏的低沉,很少有汉魏般的激烈,紧张,丰满的内涵。晋宋诗歌语言明显趋于书面化,过分注重文词雕琢,诗风绮丽繁缛,深懊典雅。

肆意铺排,一味卖弄文才。〈文心雕龙〉:“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骊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机貌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文辞典雅华美,状物工巧,多用对偶,形成了华艳,浅俗的风格。这些都体现出晋宋与汉魏风格的不同之出,完全脱离了建安风骨的潇洒与大气,体现出吴声西曲的委婉妩媚之韵致。

及至齐陈梁三代,永明体出现,艳体诗露头,诗风之绮丽更盛前朝。直至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高潮,开辟了中国诗歌史的盛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史料及瑰丽的文化遗产,影响盛大。

.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

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

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

4.诗歌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5.中国诗歌的发展流程

发展流程简单的概括为:

《诗经》→

《楚辞》→

汉赋(代表人:司马相如,班固等)→

汉乐府诗(代表作品:《上邪》,《长歌行》等)→

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人:建安七子)→

唐诗(代表人:李白,杜甫等)→

宋词(代表人:陆游,辛弃疾等)→

元曲(代表人:关汉,马致远等)→

明清诗歌(代表人:龚自珍,于谦等)→

近代诗、新诗(代表人:朱自清,徐志摩等)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6.诗歌的发展史 详细一些

文章道弊五百年---评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中国诗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出现。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它广泛而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有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以及劳动人民的反抗之心;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并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汉西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但自东汉起,诗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时期,成就斐然。

. 东汉,文人诗歌开始兴起,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试作五言诗,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亦是中古时期文学兴盛的标志。到建安时期,长期战乱和饥荒在文人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乱世中人们更容易感受到人生短暂和渺小的悲凉。进而出现了一批忧时伤乱,悲叹人生苦短,渴望建功立业并将其心中所想注入诗文的悲凉慷慨之士,即建安文人,其诗风为建安风骨。

刘勰《文心雕龙》:“观其时文,雅而慷慨,良由世集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建安风骨注重一种内在热情,生气与感染力的表达。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成为这一时代的风格。曹操是建安诗风的创始人,其《蒿里行》体现了战乱对造成的灾难与痛苦,也体现了一代枭雄欲救百姓于水火的胸怀与抱负。

《短歌行》则充分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情怀。

曹植诗歌洋溢着乐观,浪漫情调歌唱其为国效力的理想和抱负。曹植前期作品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主要歌唱他理想和抱负。

如《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体现了诗人对政治与文学两方面的高度自信。 但在经历仕途不顺后,其后期作品主要写对自己和朋友造迫害的愤懑。

他还用思妇,弃妇托喻身世,写出著名的〈美女篇〉。而蔡文姬所著五言诗《悲愤诗》反映时代动乱,人民疾苦,个人不幸更是一部血泪汇集而成的历史画卷,催人泪下,且起结构精巧,足以为五言诗之绝佳代表。

公元265年,司马氏废魏建晋后由于政治关系士风大改,文人个体意识减弱,文学显得松弛平缓,少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即陈子昂所说:“文章道弊五百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晋宋诗歌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诗人对其人生的认识。

诗人们更关注自然山水,女性,男女爱情,对生活享乐毫无掩饰的赞美。少了对时事,社会的认识和品评。

诗歌情感亦只是表现为无奈甚至是空乏的低沉,很少有汉魏般的激烈,紧张,丰满的内涵。晋宋诗歌语言明显趋于书面化,过分注重文词雕琢,诗风绮丽繁缛,深懊典雅。

肆意铺排,一味卖弄文才。〈文心雕龙〉:“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骊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机貌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文辞典雅华美,状物工巧,多用对偶,形成了华艳,浅俗的风格。这些都体现出晋宋与汉魏风格的不同之出,完全脱离了建安风骨的潇洒与大气,体现出吴声西曲的委婉妩媚之韵致。

及至齐陈梁三代,永明体出现,艳体诗露头,诗风之绮丽更盛前朝。直至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高潮,开辟了中国诗歌史的盛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史料及瑰丽的文化遗产,影响盛大。

.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

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

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