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闽南语,宋朝粤语,明朝吴语,清朝普通话福建的“闽南话”为什么说是唐朝的“官话”呢?原来,与唐代的福建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有关。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聪敏好学,又喜骑射,及长通儒学,精韬略,文武双全。总章二年(669年),其父归德将军陈政率中原子弟兵入闽平乱。 隔年,其祖母魏敬率援军南下,陈元光随之。陈政逝后,陈元光袭父职,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于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使。 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 台湾地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即从今天河南的黄河的河洛一带带来之意,是古代中原普通话(中原官话)。在华南东南的方言里,还保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言音因素。 学唐的日本人的话也残留了一些河洛语音,所以中国各个地方的方言里,都能找到与日本发音相似的音素,特别是闽南,还有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从中原南迁)等等。现在北方的同学听见宿舍里南方同学打电话回家,都说像是在说日本话。 日本发音是最为完整地保存了中国中古时代的古音,此外,韩语学唐音,也有很多地方与闽南语发音相似。 2.读诗词,用闽南话 ,粤语,普通话,那个更好各式各样,各有千秋。普通话诗词就在用诗词来读,粤语诗句就要用广州话来读。没有好与不好。 粤语本身有粤语的特色,有广州话的韵味。要是翻译成普通话的读音就失去了原味,不好听,会另人听得不舒服,难以接受。 例: 饮水---------喝水 吃饭---------食饭 乜嘢--------什么 晏昼 ------下午 倾偈-------说话 潜水-------汆水 赚钱-------揾钱 睡觉-------瞓觉 揾苦嚟辛---------自找苦吃 3.客家话,闽南话,广东话为什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先后由古汉语发音的基础上融合了古代民族发音特点形成的,都是最接近古汉语发音的语言/方言。 古老程度依次为闽南语,广府话,客家话。 闽南语在晋唐时候就基本定型了,广府话(粤语)在唐宋之际才形成,客家比广府话晚点。 论语,大学,四书五经等唐朝之前的古籍以及许多唐诗用闽南语读最为押韵,唐朝中后期的古籍用粤语读比较押韵,如很古籍的《广韵》等 日本以前遣唐使带回去的许多佛经都是用闽南语读的,现在的日语跟闽南语读佛经都是一致的。 4.粤语与闽南语PK语言是融合而形成的,各地的语言都是古汉语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基本上两者都是在秦汉时期,汉语开始介入,大约唐朝时正式形成。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未经专家验证) 以下亦属个人见解:(史料依据全出于《史记》) 按照移民南迁的概念来说,应该是粤语早,它自秦朝就已归附,秦始皇为它专设南海郡,派专人管辖,而福建跟浙江都囊括在“东夷(越)”(到汉朝还称“东越”)之中,是化外之地。但早意味着它与当地语言以及其他时期移民的方言融合的程度相对也要高一些。即语言成分包含了比较(多时代)的古代字词,也保留了相对较多的当地(越族) 南越语汇 ,这一时期的语言如果非给个名字的话不妨称之为 古粤语。 后来随着几次中原大乱(比较著名的有安史之乱、宋末战乱等等),大量汉族移民南下,中原的语言进一步同化古粤语,粤语大约在这一时期真正形成。 另外由于中原移民太多,岭南得到了新的开发,汉人太集中,或者移居至比较偏僻的地带,以至于不需要或不能跟当地人太多交流,形成了客家人、客家文化、以及客家语。(客家语不是一般上所说的粤语,是纯正的中原语言,以唐朝语言为主,融入后来的其他时期语言。) 另一方面,闽南语和温州话有着牵扯不清的联系。闽南语的汉语介入,一般认为是汉朝。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朝才得以加强并注意加强对瓯越(温州地区)和闽越(福州地区)的实际控制;武帝时,瓯越受闽越欺压,请求汉朝保护,后又不堪其扰,请求内迁,武帝准之,瓯越移民至江淮之地(今江西、安徽等地),其地全部归汉朝实控,由汉朝直接派官治理,从这个史实分析,(加之温州土地稀少,“移民不利;地理偏僻而又封闭,”交通不便“)温州方言保留了更多的纯正汉代语言,后又融合了晋朝尤其东晋的语言(谢灵运、王羲之都曾经政治失意而任永嘉太守)、唐朝语言。 瓯越迁徙,闽越直接与汉朝进一步接触,不服管辖,为乱汉朝,被汉朝皇帝强行镇压,并强行迁徙闽越人到江淮之地,汉朝开始实际管辖福建,语言的变化开始,但反抗力量相当大,此时,闽地保留大量的闽越语言,不是地道的汉语。闽南语的真正开始是在唐末,安史之乱后,中原军阀混战,引发了移民浪潮,当时的唐朝派驻浙江和福建的节度使钱镠和王审知“宁做开门节度,不做闭门天子”,不称帝,致力于开发,使得浙江和福建的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中原语言也因此随着移民大量进入浙江福建,(唐朝语言成为当地语言的主体),所以唐诗的韵脚用闽南语来对,确确实实是可以完全对上。(温州以其封闭性,所受影响不大,继续保留汉朝时的语言、文字为主体,相应吸收晋唐语言)。福建也有客家语。 个人觉得, 1、温州语言因其封闭性,保留相对较多的远古语言(两汉时期)习惯; 2、粤语和闽南语的开端大致相同,形成时期也大致相同。 3、福建和广东都有客家话,主体都是对唐宋语言文化,基本上都保留了相对较多的中古(唐宋时期)发音和词汇、以及用词习惯(包括语法、句法等等)。 4、据以上可见,语言是各时期各民族融合发展而成,依据其地域的封闭性,不同程度的保留古音、古字、古词。所以,各地的方言都是古汉语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说自己能代表古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