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祠堂的诗句有哪些1.《徐孺子祠堂》宋 黄庭坚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2.《蜀相》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唐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4.《耒阳杜工部祠堂》唐 徐介 手接汨罗水,天心知所存。固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消凝伤往事,斜日隐颓垣。 5.《商山祠堂即事》唐 窦常 夺嫡心萌事可忧,四贤西笑暂安刘。 后王不敢论珪组,土偶人前枳树秋。 6.《题屈原祠》唐 洪州将军 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祠堂小水滨。 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 2.看看写宗祠的诗句1、丞相祠堂何处宋刘克庄 《水调歌头·敕使竟空反》2、祠堂其立宋曹宰 《喜迁莺·岁华将近》3、韩信祠堂明月里宋陈羽 《宿淮阴作》4、古庙祠堂宋无名氏 《**香》5、好作祠堂傍修竹宋苏轼 《书林逋诗后》6、楚相祠堂仍好在宋王安石 《安丰张令修芍陂》7、亲祠堂主鸾曾驻宋高荷 《句》8、少陵祠堂疑故居宋白巽 《东屯行》9、夜长宜就作祠堂宋包恢 《句》10、胡不相对祠堂中宋苏辙 《徐孺亭》11、扉楹新广标祠堂宋陈淳 《叙赵守备学释菜会馂》12、正色著祠堂宋陈宓 《题妙寂寺》13、风雨祠堂尚一间宋陈宓 《题清隐祠》14、韩信祠堂月明里宋陈羽 《宿淮阴县作》15、先主祠堂犹可寻宋。 3.关于“祠堂”的诗句有哪些《题太白祠堂》 年代: 宋 作者: 喻良能 长安酒楼歌管新,一曲乌栖泣鬼神。 狂客解龟同一醉,人人知是谪仙人。 《寄题沙县死事祝将祠堂》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淮右多良将,吾犹识祝侯。 虎生能肉食,豹死有皮留。 铁汉为挥涕,冰翁与雪雠。 标名忠义传,荣甚复何求。 《过彭泽县,望渊明祠堂》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梦里邯郸熟,谈间栗里亲。 不闻担板汉,曾羡釆薇人。 停待容来日,商量尚小贫。 只欺五斗米,典没万金身。 《题雱祠堂》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斯文实有寄,天岂偶天才。 一日凤鸟去,千秋梁木摧。 烟留衰草恨,风造暮林哀。 岂谓登临处,飘然独往来。 《题范文正公祠堂》 年代: 唐 作者: 李深 一章奏免鸟衔茶,惠及饶民几万家。 遗老至今怀德政,为余谈此屡咨嗟。 4.杜甫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1.蜀相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 一作:频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译文及注释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3.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 济:扶助。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3.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