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百话kongfuzi

1.谁能给我说说为什么说于丹讲的庄子不好

十博士原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起草人按:我们深信,如果我们说的是真理,那么,一个人签名与很多人签名,其效用是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决定一道做这样一件事,其意在表明,即使在一个普遍丧失了精神信仰的时代,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的声音,也决非微弱的、毫无声息的。本文最早在某高校的一个内部论坛征集签名。

当某些青年学者表示因为“不愿意得罪北师大”而拒绝签名时,来自北师大的杨阳同学毅然签下了他的名字。]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

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媒体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编者声称,“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

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同时,编者表示,之所以要关注于丹,是因为,“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

然而,我们认为,对一个凭借强势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以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乐事的高学历文盲,予以如此不恰当的“关注”,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走向衰亡。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鱼。

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该报此举殊欠妥当,某些编辑记者缺乏起码的文化良知和基本的人文素养,于此更是表露无遗。如果主流媒体都对意淫、猥亵中国文化的行为唱起赞歌,那么,不待外来文化的侵略,中国文化注定了必将覆亡。

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相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也更隐蔽。

因为,这一次她所面对的是那些打着要“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的旗号的人们,他们巧言令色,谄视媚行,实际却偷偷为中国文化掘好了坟墓。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涂抹昆曲时,人们不知已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 这绝非危言耸听。

现代民主社会,在文化上往往发生许多不健全的现象。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会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

当然,在民主时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学者虽然没有钱,但是学问自身的愉悦足以补偿一切;如果在社会生活比较有标准的地方,于丹之流会很富有,但没有社会地位。

因为主流的声音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然而,这一次,无良媒体人加入到为于丹之流推波助澜的行列中,社会生活的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想想看,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

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

像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区别在于,通俗是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讲述正确的知识,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

那些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的人们,要么是因为别有用心,要么是因为极度无知。于丹是后者。

当无良媒体人吹嘘于丹的书卖到二百五十万册时,他们也许忘记了饭岛爱的**光碟的发行量远不止这个数。 为了中国文化的命运,我们不应再对无良媒体人表示沉默。

正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谨此呼吁,所有有良知的媒体人,应对社会舆论予以正确引导,我们更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

2.历史各个朝代怎么设定普通话

作为重要的社会交流工具,各个朝代对语言都有个公认的标准。

比如,在夏、商、周、先秦时期称雅言,之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清末改称国语,都可以说是古代的“普通话”。

《论语》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夫子用的是“雅言”与弟子交流,相当于春秋时期的普通话。春秋时期的使节往来、诸侯会盟交流时所用的也都是雅言。

在汉代,“普通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大致唐末以后,虽然仍是文言占统治地位,但一种以北方话口语为基础的新书面语言——白话开始出现了。

元代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这样,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有专家也表示,元代的标准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明代以后,朱元璋将南京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作为标准音,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尤其宋、元以来,随着白话文学的发展,与当时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基本上是与当时的文言并存的,这在宋、元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中都有体现。

明、清两代,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广泛传播,成了全中国公认的标准语和共同语。辛亥革命以后的国语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普通话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达到了统一。1955年,普通话得到了明确的规范,取得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法定地位。

3.描写白帝城的古诗除了《早发白帝城》还有什么

1、白帝城怀古

【作者】陈子昂 【朝代】唐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孤帆出雾中。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白话翻译:

夕阳隐没苍茫的江水,天色已晚,停船探问当地乡俗土风。

城楼面临着古代的子爵巴国,高台乃是那湮没的蜀汉王宫。

这荒远地区仍属周朝的领域,深山里至今推崇大禹的丰功。

山岩陡峭好像青青墙壁中断,地势险峻下临清碧江水流通。

高大的古树挺立在白云边上,归来的船帆出现在浓浓雾中。

水行的旅途一去便无限遥远,旅客的愁思因此更无尽无穷。

2、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作者】高适 【朝代】唐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白话翻译:

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流泪,衡阳的归雁会为我捎来回书。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黄叶飘零古木稀疏。

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

3、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4、

白帝城最高楼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白话翻译: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5、白帝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白话翻译:

团团乌云涌出白帝城门,白帝城下立刻暴雨倾盆。

高涨的江水和陡峭的峡口似雷霆般相斗,古木苍藤遮蔽群山,天昏地暗。

出征的马不如归田的马走得轻逸,战火后的城邑千家只有百家尚存。

家中余下的寡妇被横征暴敛得一贫如洗,那哀哀的哭声来自秋原何处的荒村?

4.谁有《聊斋志异》序的全文及翻译

参考译文

“披萝带荔”的山鬼。三闾大夫屈原有感,流出《离骚》的唱叹;

冥窈间的牛鬼蛇神,长指爪的唐公子李贺吟咏它们竟成瘾入癖。

谈玄说鬼,胸臆间鸣响天籁,并非是选择人们惯听的喜庆之音,历来如此,自有本原。

我蒲松龄这落落秋萤散发的微弱之火,魑魅们与我争夺生命间的小小光明(此引嵇康故事,见何其芳编的《不怕鬼的故事》);我奔波萍泛的寄食生涯和田野间飘浮动荡的逐逐野马之尘(庄子·逍遥游)有何区别,魍魉们见我为衣食奔走的狼狈,也不禁发出讥谑的讪笑。

我才气不如干宝,但我也雅爱搜神;(蒲松龄千年前的晋代干宝著有《搜神记》)

我的性情类似贬谪黄州的苏东坡,同样地“喜人谈鬼”。

有所听闻,则命笔记之,竟然撰写成一卷卷鬼故事。如此做了相当长时间,四面八方有同好的人,又将他们的听闻,用邮筒(古人以竹筒寄信)寄送给我,因而,鬼闻异事,因自己爱好,积累得越来越多。 啊呀,太搞怪了吧:我们并非化外之民,我收到的鬼故事奇异得超过断发文身巫鬼文化流行南蛮之地的传闻了。就在眼睛面前睫毛之远,发生的怪事,竟然怪异得超过脑袋可以飞来飞去的岭南溪洞之乡。

鬼事在笔下逸兴遄飞(见王勃滕王阁序),好啊,这笔底的狂意,收获的狂狷之名,我才不会推脱呢;这笔底借鬼事倾吐和寄托的我的旷远怀抱,使我绝不隐讳我对鬼神之事的痴迷。实诚的人,怕莫正对我的怪异,掩嘴胡卢大笑。

当然,我这些鬼故事,可能也存在传说中孔夫子的老娘停棺“五父街头”一样不可靠处(见史记孔子世家),涉嫌“滥听”嫌疑;当然,从三生石上的故事,我也悟出后果前因。书中放纵的话,神奇鬼怪之谈,不可一概以我蒲松龄没有多少社会地位而被轻忽。

当年,我将出生时(房门前左上方未能免俗地挂着一张弓)。我家老爷子恍惚梦见一个病而清瘦的和尚,偏袒衣服进到房间,他记得这个臭和尚的**旁粘着一块铜钱大的药膏。我蒲松龄经难产生下来后,胸前果然有一块圆形的黑色胎记。一切皆如父梦。

在我的成长岁月里,我的命程也就是“和尚运”,少年时体质不好,多病;长大后又常走背时运。我门庭的冷落,凄清得就像和尚庙;我笔墨的耕耘生涯,萧条得就像和尚托着一个钵要仰人鼻息靠人施舍。每每搔头独想:难道那个面壁的和尚,真是我的前身?只是我没有剪断凡尘俗念,因而没有修成人天正果;而最后随风飘荡坠落于地,竟然像一瓣花飘落于藩篱外粪池旁。茫茫众生生死之趣,怎可说没有它的原因道理!

在这寂寞而黑暗的子夜,灯火荧荧,灯芯闪亮结成灯花,仿佛要熄灭;寒斋瑟瑟,桌案冷得就像一块寒冰。集腋成裘,我像刘义庆妄续幽冥之录;浮起大杯酒来写作,独自酿成像韩非子的《孤愤》之篇;我的怀抱,在如此寒夜就这样寄托于文字中,这是一件让我足够伤怀、伤感的事情。

哎!惊霜寒雀,栖在树枝之上,感觉不到寒冬枝丛的温暖;吊月伤怀的秋虫,偎依栏杆,在自己的歌声中得到自我慰藉的热度。

我这书就这样写就,只是知我者,难道就是那青青枫林、沉沉关塞游荡着的幽魂吗?(杜甫诗《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康熙己未(即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春日,柳泉(即蒲公自号)自题

5.普通话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言。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

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nbsp;nbsp;nbsp;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

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nbsp;nbsp;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

北方以洛阳雅言为标准音,南方以建康雅言为标准音。洛阳雅言属于中原话,建康雅言属于吴语。

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雅言为正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金陵雅音为主,参考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

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扬州吴音也曾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没有得到官方语言的地位。nbsp;nbsp;降及唐宋,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

富丽堂皇的唐诗中,已经采纳了一些当时的口语。唐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江南的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

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长安话属于中原话。因此,长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

到了宋代,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

这证明即使像他那样文化修养很高的士人,尽管还是用古文写作,但平日的言谈,甚至讲授儒家经典,也已经不可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庶民那样,“其辞多古语”,但他作为“读书人”,说的还是洛阳话。nbsp;及至南宋,首都建在临安,因此,临安雅言也成为标准音的一种。

临安雅言属于吴语,但是临安雅言中有很多中原话的痕迹,直至今天的杭州话也有中原话的痕迹。nbsp;nbsp;元代时,首都在大都,因此,大都话也是一种通行语。

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不熟悉汉族文化,汉语的通行语继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nbsp;nbsp;明代的时候,南京由于战争等动乱,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

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北京话也有一定通行度。

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江南的吴音开始以苏州白话为主要代表。

吴音继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并且以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

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白话在当时社会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

当时越南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nbsp;nbsp;清代一开始,仍然以南京官话为正统。

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北京官话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

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nbsp;由于太平天国的战争,江南经济开始衰落,吴音开始失去了标准音的地位。

这样,北京白话开始成为唯一的标准音。民国初期,北京官话被定为国语。

nbsp;nbsp;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中国也开始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

因为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经常发生京音教员和国音教员互相争吵的事。他们的国语听起来很不一样,很多字的读音也不统一,教的人觉得难教,学的人觉得很难学。

于是有人(南京高师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

6.你喜欢文言文吗

喜欢文言文? 视乎文章内容而定, 例如翻译文本, 一般很难以文言方式为文 一篇好文章, 一定要言之有物, 其次才是文采。

不过中文以逾四千年累积, 文化深厚而广阔, 以前精彩文句留下, 皆为文言, 引用时不免用上。 而在爱问, 大家同是喜爱及有能力以文字沟通, 而且评论栏限百字以内, 将白话虚字尽量删减, 竟类似文言, 非刻意而为。

再说文言文也并非全部如楼上诸位所说的难懂难解, 在宋以后, 用字已与今日大致近似, 只在开始阅读时有点辛苦, 之后应不大困难, 至于使用, 阅读当然没有背诵那么有效, 不过只要肯将中学时所教古文课本背孰, 也算得上古时一个秀才。 对古字多点认识, 也很有好处, 在日本看见建筑物大大字写着”大阪(马尺)”会想到是大阪驿, 继而推测到是大阪车站, 另巴士门写着”自动扉”会明白是自动门, 可能唐以后, 日本再没有大规模向中国学习, 故使用的汉字较古老, 看到时, 有点怪异。

7.普通话的历史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 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但多数仍以京城语言为标准。 普通话并不是古代正宗的汉语,而是变味的汉语。

这是因为普通话是满清官话,是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者的专用语言。英语称为mandarin。

其中man就是满族的意思。普通话是满人学习北京汉人讲明朝官话时产生的,其发音跟明朝官话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满人学讲明朝官话的时候,由于受满语的影响,带有了浓厚的满语腔调,发音不伦不类,在当时的北京人听起来很蹩脚,当时的明朝官话是江苏话,是吴语。

当时的外国传教士进入北京时,曾把北京人讲的明朝官话的拼音记录下来,发现只有z c s ,没有zh ch sh ,是典型的吴语特征。

语言专家的考证证明明朝官话是吴语。另外,即便从常理考虑,朱元璋定都南京,他讲的就是吴语,他儿子当然也讲吴语,迁都北京后,明朝官话还是吴语,当时的北京人也讲吴语。普通话脱胎于明朝官话吴语,但是经过满人的口后和吴语就不大一样了,变音变调了。

由于满人是统治者,通过政权的权力,本来只是满人专用的满清官话就在全国推广传播,后来就被称为国语或者是普通话。所以普通话是经过满人改造后的汉语。是满人创造发明的。

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由于天高皇帝远,古代汉语保留的很好,没有被满清官话也就是普通话消灭。所以现在的南方人还讲明朝以前的古代正宗汉语,北方人居然称它们为鸟语,这是无知的表现,唐诗宋词用南方的鸟语来念,非常顺畅,压韵压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话念,就有问题了.因为唐宋诗人词人他们不讲普通话。他们讲的是古代汉语。跟南方鸟语一样或者相似或者相近。

普通话的历史只有400年,400年前中国没有现在所谓的这种“普通话”。现在的普通话是满人的专用汉语!是满人发明的。深深的打上了满人的烙印。大家如果不相信,去问问语言学家就知道了。孙中山恨满人统治者,曾想用广东话(古汉语)作为国语(普通话),但没有成功。因为满清官话势力太强了。

后来民国政府投票。普通话比四川话多了一票成为了国语。其实四川话和普通话是同一种语系的语言,只是腔调不同而已,能听懂普通话的人也能听懂四川话。 (注:这是以讹传讹,实际上是由专门机构,一个字一个字的定音)

北京话,明朝的时候是吴语,后来和满清官话(即普通话)相互的影响,逐渐接近。所以北京话和普通话极其相似,但是不会完全相似.他们只是相互靠近的关系。

另有资料:普通话是北京话吗?

8.胡适的文学地位是什么样的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5岁开蒙,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

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

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

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

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

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

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

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

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

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

9.清末 民国 近代时期的爱国诗词 不要白话文

1、《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释义: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白话释义: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白话释义: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4、《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清·秋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66237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白话释义:

千万里的远途我好象腾云驾雾一样我去了又回来,我独自一人伴随着滚滚春雷穿越东海往返。

真不忍心看到祖国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就即便让锦绣江山变成万劫不复的飞灰也在所不惜。

那浑浊的劣酒啊,哪里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抛洒的热泪,国家的救亡图存要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就算是拼得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让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救回正轨。

5、《赠梁任父母同年》——清·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白话释义:

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我们都把它当成一寸黄金般去珍惜,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的重任?

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要学习精卫填海的精神,不把东海填平誓不罢休。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