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辞的写作时间《楚辞》三十篇的作者与写作时间 一、九歌 30 — 01).左徒夫人与夫君简书(一)·《东皇太一 》 公元前·318年孟春 30 — 02).左徒夫人与夫君简书(二)·《东君》 公元前·318年季春 30 — 03).左徒夫人与夫君简书(三)·《云中君》公元前·318年孟夏 30 — 04).左徒夫人与夫君简书(四)·《湘君》 公元前·318年仲夏 30 — 05).左徒夫人与夫君简书(五).《湘夫人》 公元前·318年孟秋 30 — 06).左徒夫人与夫君简书(六)·《大司命》 公元前·318年仲秋 30 — 07).左徒与夫人简书·《少司命》 公元前3·18年季秋 30 — 08).左徒夫人与夫君简书(七).《河伯》 公元前·318年孟冬 30 — 09).左徒夫人与夫君简书(八)·《山鬼》 公元前·318年季冬 【注】公元前318年,楚国合纵伐秦,左徒“竦长剑拥幼艾(太子)东征。 季节据原文花期、果期、冰期推测。 二、九诵 30 — 10).左徒与怀王简书(一)·《国殇》 公元前·317年孟春 30 — 11).左徒与怀王简书(二)·《礼魂》 公元前·317年孟春 30 — 12).三闾大夫与弟子宋玉简书(一)·《天问》 公元前·315年仲夏 30 — 13).三闾大夫与王子横简书(一)·《远游》 公元前·312年孟秋 30 — 14).屈子与王子兰简书(二)·《惜颂》 公元前·310年季秋 30 — 15).宋玉大夫与屈师简书(一)·《九辩 》 公元前·310年季秋 30 — 16).屈师与景瑳大夫简书·《渉江》 公元前·280年仲冬 30 — 17).屈师与宋玉大夫简书(二)·《橘颂》 公元前·280年仲冬 30 — 18).宋玉大夫与屈师简书(二)《·悲回风》 公元前·280年季冬 三、九章 30 — 19).屈子与襄王简书(三)·《惜往日》 公元前·280年孟春 30 — 20).屈子与襄王简书(四)· 《惜誓》 公元前·280仲春 30 — 21).屈子与郑詹尹大人简书(二)·《卜居》 公元前·280年季春 30 — 22).屈师与渔父大夫简书· 《渔父》 公元前·280年孟夏 30 — 23).郑詹尹大人与屈子简书(一)·《思美人》 公元前·280年孟春 30 — 24).屈子与郑詹尹大人简书(一)·《怀沙 》 公元前·280年季夏 30 — 25).屈子与襄王简书(四)·《抽思 》 公元前·280年仲夏 30 — 26).宋玉大夫与屈师简书(三)·《哀郢 》 公元前·278年仲春 30 — 27).屈子与襄王简书(五)·《离骚 》 公元前·278年端午 四、尾声 30 — 28).宋玉大夫与景瑳大夫简书·《招魂 》 公元前·278年季夏 30 — 29).景瑳大夫与宋玉大夫简书·《大招 》 公元前·278年孟秋 五、附录 30 — 30).王子兰夫人与夫君简书·《越人》 公元前·297年孟夏 2.楚辞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我国战国时代末期,在江汉流域的楚国,出现了一种瑰奇雄伟、深沉真挚、悲壮奔放的崭新诗歌,这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所开创的楚辞。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地方色彩。它被称为“楚辞”,就是因为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 屈原以后,在楚国和汉代都有一些人用“楚辞”这种诗体来进行创作。大约到了西汉末年,许多“楚辞”作品就被编为一部总集。 但是无论作为文体或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一词永远是与屈原的名字分不开的。 楚辞连同它最伟大的作者屈原之所以产生于楚国,并非偶然,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楚国建立于西周初期,当时“辟(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左传·昭公十二年》)。经过楚国人民的长期奋斗,到了春秋时期,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 “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史记·货殖列传》),“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左传·宣公十一年》),得以纵横于江汉流域。春秋晚期,楚国就有了中原地区很少见的冶铁业,近年在河南淅川县发掘的楚墓中,发现了一支玉柄铁匕首,更说明楚国冶铁业的进步。 经济的高度发展给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应该记住,远不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直接从经济基础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发生联系只是间接的”(普列汉诺夫《关于“经济因素”》)。 楚国发达的经济,只是给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某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生根于传统文化,并受着社会、时代的制约。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起着重要而直接的作用。 首先,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孕育着伟大的诗人,它是楚辞产生的土壤。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代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 当中原地区的正统经典把古代遗留下来的美丽神话一概加以“历史化”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汉书》就说,“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这样的风俗,在神话传说的保存和流传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楚辞《九歌》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其中就可以看出楚地的风俗是如何富有神话的意味和色彩。在《离骚》、《天问》、《招魂》等诗篇中,神话素材经过屈原的精心结撰,都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 同时,神话传说扩大了诗人驰骋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屈原创作的内容,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楚国山川佳丽,物产丰富,楚国人民,特别爱好音乐舞蹈;而巫风的盛行,更推动了音乐舞蹈的发展。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也说明,楚国人民比中原列国人民更为能歌善舞。这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王国维就认为《九歌》是后世戏剧的萌芽;闻一多更改写《九歌》为歌舞剧。同时,自然风光不仅陶冶了诗人的性情、丰富了诗人的想象,而且还提供了诗人借以抒情的素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说:“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确实是屈原得天独厚的地方。 其次,中原地区传统的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与屈原和楚辞的产生也有密切关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多方面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手法上,它大量运用比、兴,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 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诗经》给楚辞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楚辞中的比兴手法和面向现实的精神,显然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国、积极奔波,在统治者中寻找“知音”;而列国君主也愿意倾听他们的游说之辞。 这一时代特色,使士所写的说理散文,词章宏丽,感情激越,富有说服力。为了更有说服力,这些散文也大量运用比喻、寓言,使文章更为曲折、生动。 百家争鸣及其相应的散文发展,也给屈原的创作以很大的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在屈原作品中更有鲜明的反映。 由于这种种原因,所以对屈原来说,象《诗经》那种简单的文体和质朴的语言,似乎已不能充分表达他的思想、抒发他的感情了。因此,他便以楚国民歌为基础,并提炼诸子散文的语言融入诗歌,开创了楚辞这一崭新的形式,在诗坛上开辟了一代新风。 中国古代著名文艺批评家刘勰说得好:“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而屈原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诗人,除了上述客观条件外,与他本身的主观努力分不开。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①),名平,秭归(今湖北秭归)人,他相信自己有很好的禀赋。相传古帝颛顼高阳氏是楚国的祖先,而屈原的家族正属于楚王族的一支。 屈原降生的那天,正当太岁逢寅(旧星历学称为摄提格,即《离骚》所说的“摄提”)的那年正月庚寅,年月日都符合“人生于寅”的观念,他父亲便给他取名为“平”,字叫“原”,与其生日相配合。平,平正,天的象征;原,广阔而平坦的地形,指大地。 这样,屈原的名、字与生辰就包含了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意义。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看来,当然是幸运而又值得骄傲的事。 但屈原并没有沉醉于这种幸运之中,他知道:“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抽思》),所以,他十分珍惜。 3.诗经与楚辞的不同《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 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 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 4.《诗经和楚辞》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 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 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概括出《诗 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 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 地(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四川的东部)。 《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 曲 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十余种)变化多,表演形式 (独唱、对唱、帮腔等)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关雎》、《伐檀》等作品。 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 多是朝会宴飨、个人抒情之作。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共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 乐舞。 《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战国) 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作品为主的辞赋(“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 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 “楚辞”又被视为一种文体,运 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故名“楚辞”)。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 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 《九歌》是伟大诗人屈原的不朽之作,它原是楚国民间在祭祀时 所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 《九歌》中充满 着浪漫主义气息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神奇的幻想、挚热的 感情。 《九歌》属于组曲形式,共有十一首: 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排场) 云中君 (祭女性的云神的歌) 湘君 (祭湘水男神的歌) 湘夫人 (祭湘水女神的歌) 大司命 (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 少司命 (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 东君 (祭太阳神的歌) 河伯 (祭男性的河神的歌) 山鬼 (祭女性的山神的歌) 国殇 (祭颂阵亡烈士的歌) 礼魂 (祭祀结束时所唱的歌) 《诗经》、《楚辞》以其极出色的篇章成为传世之经典,集中体 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成就。 5.屈原用多长时间写完楚辞《楚辞》不是屈原的作品,是西汉刘向收集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整理而成的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所以不存在屈原用了多长时间写完了楚辞。《楚辞》中收集的屈原作品为主要的部分,有25篇。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诗经与楚辞的详细比较··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地域不同: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楚辞主要是长江流域 感情不同: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同:诗经主要是重群体抑个体,楚辞比诗经更注重个体。 形式不同: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叠字、叠章,楚辞语句形式更为灵活 表达方式不同:诗经多用赋比兴。楚辞运用大量的想象和象征,对事物进行描写铺陈渲染,开汉代大赋得先河。屈原在离骚中还用香草美人象征君王,也为以后诗词中的此类描写开了先河。 作者:这个有点牵强。。。诗经的作者基本无从考证,楚辞是屈原和宋玉所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