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了然诗经

1.儒家解读诗经的方法,再评价

首先,儒家解读诗经的最重要的是解读比兴,他们认为凡诗皆有所寓,不单单是普通的民谣。

但是说实话,诗经出自民间,叙述了很多当时百姓生活的方式。如男女之情,离别之痛,相思之苦等等,都是相当淳朴的、直接的,其中并没有特意比喻、讽刺的内容。所以,如果你想从诗经中解读出他们的政治意义,这是很牵强的。

读过《论语》您会发现,孔子经常引用诗经的内容,来论证他的道理,仿佛诗经中说,男女并非男女之情,而是明君与贤才的交融;离别也不是普通的离别,而是士子对国家无道的愤然离去……这些引语其实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时百家争鸣,都在著书立说,而孔子却反对著述哗众的做法。那孔子不著书,他的理论引用自什么地方呢?这时,孔子选择了可塑性很强的《诗》,其实就相当于一本他独自的论据素材。但是诗的论据在他的弟子眼中还是有些牵强,难以运用,但没有出处的道理又口说无凭,于是后来他们编著了《论语》、《孟子》之类。

那么,诗经真的很不堪吗?错了,诗经的真知或许只有孔子之流真正精读的人才能了然。

孔子对诗经的解读造诣很深,他也曾曰:不读诗无以言。

诗固然出自民间,其本身没有过多的深意,但读的人却应该从诗的背后解读到人类更本质的东西。例如,诗反映了人类最朴素的追求,最纯洁的情感。不读诗,就无从了解人的本性(孔孟的人性本善论就是受诗的影响);不读诗,就无从了解民间的疾苦。所以,孔子之后也就孟子寻得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王道。

到了今天,你会发现,儒家经典太丰富了(当然,伪托的经典也太多了)。反而,人们对诗经的重视程度就越来越少了,束之高阁,鲜有应用。因为后世很多人都摸不透诗经的真正作用,所以无法正确的从诗经中解读出真知。

2.怎样品读《诗经》

首先建议你买一本比较薄的,内容浅显的导读来读,心中有了个大概意思后再去读原文。

当然要有兴趣才有可能读完,最后一口气读下去,不要隔个10天半个月的再看。

读过一遍后,建议你去看看周汝昌写的评价,本人不喜欢刘心武,所以就不推荐他的了

读过评价后,再去读,反复读,并且仔细揣摩周老师所述的问题和细节

当你细读过四五遍后,再看张爱玲写得《红楼梦魇》,我想你应该是十分了解《红楼梦》了

以上只是本人读《红楼梦》的一些小小的见解而已

对于电视剧,本人不太感冒,建议楼主在读过原文之后再看电视剧比较好,毕竟电视剧是经过了改编了

3.儒家对于诗经的解读结合具体事例

首先,最重要的儒家解释诗经“比兴解释,他们认为所有的诗都勾兑,不只是普通的民间。

但是,坦率地说,从民间歌曲,描述了很多的时间,人们的生活。如果男女之情,痛苦的离别,相思,等等,都是非常诚实和直接,它并没有专门的比喻,具有讽刺意味的内容。

所以,如果你想读从诗经出其政治意义,这是很牵强的。 读“论语”“诗经”孔子经常被引用,以证明他的原因,你会发现内容,像诗经说,男人和女人都没有男女之情,但融合了人才的明君;离别不常见的离别,但没办法国家学者愤然离去。

事实上,这些报价从侧面一个道理,当百家争鸣,书籍,孔子的著作反对的做法,舆论一片哗然。

孔子徒劳的书籍,他引述从理论上出了什么问题?在这个时候,孔子选择锻铸的“诗”,其实相当于他自己的论点的材料。但诗的说法在他的弟子的眼睛或一些远的牵强,很难使用,但有是没有真理的来源和我说辟谣,这样的话,他们编译的“论语”孔子“和”孟子“。

所以,真的难以忍受的歌曲呢?错了,也许是唯一真正的知识歌曲孔子之流真的精读人们可以一目了然。 孔子歌曲造诣较深的解释,他也说:“不读诗无以言表。

从民间诗歌当然,其本身的含义不是太多,但那些谁读它应该解释这首诗背后的人类是更基本的东西。例如,这首诗反映了人类最简单,最纯真的情感追求。

不读诗歌,它是不可能了解人性(善良的“论语”中孔子和孟子受诗歌的影响),不读诗歌,这是不可能的民间理解的痛苦。所以,孔子孟子也找到了老年后,提高了年轻的国王。

这一天,你会发现,儒家经典的太丰富了(当然,经典的伟拓太多)。相反,强调歌曲的人越来越少见,束之高阁,很少应用。

因为很多人是不可预知的后代诗经的真正作用,它是不是真正的知识从诗经的正确解释。

4.诗经 载见 翻译与赏析

译文:

诸侯开始朝见周王,

请求赐予法度典章。

龙旗展示鲜明图案,

车上和铃叮当作响。

缰绳装饰金光灿灿,

整个队伍威武雄壮。

率领诸侯祭祀先王,

手持祭品虔诚奉享。

祈求赐我年寿绵绵,

神灵保佑地久天长,

皇天多福无边无疆。

诸侯贤德大孚众望,

安邦定国如意吉祥,

辅佐君王前程辉煌。

赏析:

和《周颂·雝》相同,《周颂·载见》也是写助祭的,只是祭祀对象和描写重点有所不同。

《载见》的祭祀对象是武王,《毛序》谓“始见乎武王之庙也”,朱熹《诗集传》亦云“昭考,武王也”,后世诸家于此无异辞。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载见》的祭祀对象与《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旗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令人想起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参照/view/4976.htm#1。

6.国风·召南·摽有梅的介绍

《摽有梅》,《诗经·召南》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诗。她望见梅子落地,引起了青春将逝的伤感,希望马上同人结婚。《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毛传》:“会而行之者,所以繁育人民也。”这两段话可以说明本诗的背景。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陈奂说:“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他们道出了诗的主题与兴意。此诗与《桃夭》,都是反映女子婚嫁的诗篇。《桃夭》充满了对妙龄女郎婚嫁及时的赞美,故诗之情趣欢快;此诗流露出待字女子唯恐青春被耽误的怨思,故诗之情意急迫。孔子说《诗》“可以观”。从这两首诗中,风俗人情,了然可见。诗分三章,每章一层紧逼一层,与诗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相适应。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1《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