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逵夫写的 诗经这本书怎么样《诗经要籍集成》是2003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典籍,也为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自1993年起,中国诗经学会在与台湾专家学者及日本、韩国诗经学会交流过程中,倡导编辑《诗经要籍集成》一书,因此这是一部集中了海峡两岸、港澳及日本、韩国专家心血的诗经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丛书精选影印由汉至清具有代表性的《诗经》研究要籍130余种,包括各代、各家、各派的著述,全面反映了诗经学的发展过程和基本面貌。 本丛书仿《四库全书》体例,所收录各本之前分别由中、日、韩三国学者撰写其原著者介绍、内容评介及版本源流递嬗,以提纲挈领,考竟源流。 本丛书除录入的130种要籍外,存世未录的《诗经》著述,皆撰写题录附后。 本丛书由中国诗经学会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夏传才、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教授董治安两先生担纲主编,由北京大学教授禇斌杰、复旦大学教授顾易生、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沛霖等七人共同组成编委会,中、日、韩三国专家学者分别执笔撰写提要,其中如日本诗经学会会长、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村山吉广先生、台湾中研院研究员兼东吴大学教授林庆彰先生、台湾中研院副研究员蒋秋华先生及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左松超、台湾明新工专教授赵制阳等诸多学者,均潜心研究《诗经》经年有余,在诗经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撰写的提要中包含了其最新的研究心得,故本书不仅为自《诗经》问世以来研究著述之总汇,也是现代诗经学研究成果之结晶。 本丛书自1993年开始编辑,已历十载,现终编竣出版。 2.结合作品分析《诗经》语言特色《诗经》语言的特点 《诗经》之所以能够被孔子确定为语言学习的教科书,并流传至今,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诗经》是典范的先秦汉语作品,有着非常显著的语言特点. 能准确反映诗意的丰富的单音词与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状况不同,周代的语言发展相对完善,用以表达丰富思想的语词已经基本产生,《诗经》就是典型的代表.据杨公骥先生统计,《诗经》中共使用了2949个单字,如果按字义计算,大约有3900个单音词(《中国文学》25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这些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从天象、动植物到饮食、服饰,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动词、形容词.因此,后来学者多以《诗经》为依据研究古代名物,有所谓的“《诗经》博物学”.对《诗经》所记载的动植物的研究比较有成就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三国时吴人陆机,其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此后,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据近人胡朴安研究,《诗经》计有草名105个、木名75个、鸟名39个、兽名67个、昆虫名29个、鱼名20个、各类器物名300多个(《诗经学》,商务印书馆1929年). 如古代天象星宿,在周代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其中见于《诗经》的有“火(心)”、“箕”、“斗”、“定(室、壁)”、“昴”、“毕”、“参”、“牵牛”、“织女”等名称.此外《诗经》还有关于银河的记载:“维天有汉(毛传:汉,天河也),鉴也有光.”(《小雅·大东》)周代的农作物名称比较完备,《诗经》对此也有集中反映.如“禾、秬、秠、菽、麦、糜、芑、瓜、瓞”等见于《大雅·生民》;“瓜、瓞”等见于《大雅·绵》;见于其他诗的还有“百谷、稻、粱、黍、稷、粟、穋、稙、穉、藿、稌、来牟、苎、苴、瓠、壶、匏、果臝、葵、韭、芹、葱”等农作物名称. 为了表达人的各种动作行为的情态,《诗经》对人的动作有较为细致的描写,如表示手的不同动作,就有“流、采、芼、掇、提、握、拾、投、携、抱、抽、拔、捣”等词. 《诗经》的句首、句中、句尾还经常运用一些语气词,如“之”、“乎”、“者”、“也”、“而”、“矣”、“焉”、“哉”、“兮”、“只”、“思”、“斯”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摹写了诗人的说话语气,加强了诗的语义表达,有的凑成音节,使诗句整齐,韵律和谐.如《大雅·生民》第三章连续使用两个“矣”字,《大雅·绵》第七章最后几句连续使用四个“矣”字,《大雅·大明》第四章句中连续使用三个“之”字,读来颇有韵味.《诗经》中使用的这些语气词,后来一直被人们写诗作文所沿用.如宋洪迈所言:“毛诗所用助语之字以为句绝者若之、乎、焉、也、者、云、矣、尔、兮、哉,至今作文者皆然.”(《容斋随笔》五集)可以说,古代文献中使用的最基本的单音词词汇在《诗经》中已经基本齐备了. 颇具特色的复音词在《诗经》的时代,汉语复音词还不是很发达,这一时期依然以单音词为主,但从《诗经》的词汇运用状况来看,复音词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据向熹《诗经词典》的统计,复音词大约有1000个.这些复音词大多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包括了汉语复音词的种种情况:合成词、单纯复音词、重言词.《诗经》中的合成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占据了复音词的相当一部分,这些词也大多被后来文献所继承.如“天子、君子、农夫、武夫、先王、先君、先人、公子、爪牙、宾客、家人、良人、淑女、美人、征伐、逃亡、反复、安息、从事、伤悲、忧伤、劳苦、光明”等等.《诗经》复音词中最为人们所称道、对后来文人创作影响较大的是读来琅琅上口、颇具韵律感的重言词以及单纯复音词.据夏传才研究统计,《诗经》三分之二的篇章使用了重言叠字,计有646次,涉及198篇(《诗经语言艺术新编》56页,语文出版社1998年).大量使用重言叠字,以增强诗的形象性、音乐性,更好地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地传情达意,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突出特征.《诗经》复音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丰富的联绵词的使用.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词素、一般不能拆开来解释的词,这类词在声音上往往具有双声或叠韵关系,在诗句中使用一定数量的联绵词,可以增强诗的音乐性,加强诗的感染力.《诗经》中的联绵词可以分为:(1)双声类.爱而不见,搔首踯蹰(《邶风·静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关雎》).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2)叠韵类.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唐风·绸缪》).尔公尔侯,逸豫无期(《小雅·白驹》).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召南·羔羊》).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陈风·东门之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3)双声兼叠韵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豳风·东山》).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大雅·民劳》).优游尔休矣(《大雅·卷阿》).这一特有的《诗经》语言,对后来的诗赋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清洪亮吉所说: 三百篇无一篇非双声叠韵.降及《楚辞》与渊、云、枚、马之作,以迄《三都》《两京》诸赋,无不尽然。 3.谁诠释诗经是最好的现在的注本比较好的几个有:高亨的《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袁梅的《诗经译注》(齐鲁书社) 金启华的《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 《诗经》的选集推荐的是余冠英的《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还有另外两本书可以参考: 叶舒宪的《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 夏传才的《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 PS:以上推荐的都是很经典的诠释《诗经》的作品,在文学这块,“最好”向来是没有定论的。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到你。 4.诗经发源地是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传唱历久的《诗经》中的爱情诗句,其发源 地就在合阳的洽川。 在3月22日下午召开的《诗经》发祥地国际考察团 洽川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和历史论证后提出:八百里秦川 是《诗经》的发祥地,合阳是《诗经》文化之乡,洽川是中国爱情诗发 源地。 此次国际研讨会为期四天,由中华诗经学会和合阳县主办。 有80多 名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 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众多著名 的诗经研究专家和文化名人参加了这次考察研讨会。 合阳因夏启封支子于此,史称“古有莘国”。 境内有万顷芦荡,千 眼瀵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同时又是“三皇五帝”之一 帝喾葬身之地,孔子弟子子夏传经终老之地,汉隶精品《曹全碑》出土 之地。此次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在深入关雎洲、帝喾陵、处女泉等地 实地考察,并观看了上锣鼓、跳戏等诗经歌舞表演后,围绕中华诗经学 会会长夏传才教授的《诗经发祥地初步考察报告》进行了研讨。 专家们 认为,以丰、镐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是《诗经》的发祥地,《诗经》的 大部分诗歌在这里产生和最初编集,而且使用这里通行的雅言和正乐; 其东部的洽川即《周南》早先采诗之地。《诗经》首篇《关雎》所描写 的是发生在洽川的周文王和太姒之间的爱情故事;《大明》篇详细记载 了周文王“在洽之阳(即合阳)”迎娶太姒的盛大场面。 据专家研究, 《诗经》305篇,至少有20多篇与洽川有很深的渊源。此外,现存于合 阳的民间社火上锣鼓是黄河岸边乡人傩舞之遗存,民间戏曲跳戏则源于 商代舞蹈。 因此,专家认为,合阳是《诗经》文化之乡,洽川是中国爱 情诗发源地。 5.李山认为,《关雎》是什么诗李山认为《关雎》不是爱情诗而是贺婚诗 “大家对《关雎》这首诗的误解最严重。”李山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描写来看,这属于第三人称,这就是最简单的说明:“班上男生给女生写情诗,会用第三人称吗?不会。” 君子跟淑女这不是爱情,那是什么?李山说,诗里确有爱情的因素,不过不是在追求爱情,而是第三人在表示祝贺,诗里讲了一个男人要取一个好女人,犹如烙饼,看似简单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果说非要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那它也是限定在婚姻范围内,而不是追求。“这是一首贺婚诗,别人结婚了,大家去凑热闹,祝愿婚姻得意。” 同时,李山还从字面上对《关雎》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把它当成一首爱情,那是忽略了诗歌本身所含有的承重的。他说,中国人认为结婚是人伦的开始,所以《关雎》偶然也必然地放在了诗经第一位。 6.什么是《诗经学》《诗经学》主要内容简介:(一)诗经学者,学也。学也者,以广博之征引,详饿之思审,明确之辨别,然后下的当之判断也。(二)诗经学者,关于《诗经》一切之学也,(三)诗经学者,关于《诗经》一切之学,按学术之分类,而求其有统系之学也。 媒体评论 吾老友朴安所著之《诗经学》,乃其瘫痪之后所写,诗语纯粹,情语深挚。朴安笃厚长者,其所成节,质朴有益于世,如其为人。 ——叶楚伧 对《诗经》研究史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清理它的发展过程……掌握发展的线索,批判地继承一切有益的养料,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是建立当代新《诗经》学的必要条件。很遗憾,过去只有经学史中提供过一些零散的记载,近代胡朴安的《诗经学》就是初步综合这些材料的一本书。 ——夏传才 7.《诗经》爱情婚姻诗表现了当时女子怎样的精神风貌说到婚姻,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媵妾制。 周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同时还须从另两个与女方同姓之国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从,一共九人,只有夫人处于正妻地位,其余都属于贵妾。媵,相送,引申指陪嫁。 诸侯和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径,不可再娶,应由众妾中依次递补,此种制度称为媵妾或媵婚制度。 天子媵嫁,与诸侯相似,唯媵嫁数目更多,连正妻共十二人。 这一制度,体现了周人对嫡庶的严格区分,但同时也是对多妻的现像的承认,使其明确化和合理化。随着周王室权威的下降,战国时代有的诸侯行天子之制,一娶十二女,表示对周天子的蔑视,但仍被视作“僭越”的行为。 至后来,有的甚至娶得更多,或一娶再娶,至此,媵妾制即走向没落。《分羊传。 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而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伺一聘九女。” 《左传。成公八年》:“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九则否。” 《召南·雀巢》写的是男迎女送,娶妻嫁女、庄严、热烈、喜庆的婚礼场面,其中的“维鹊有巢,维鸠盈之”(盈,满也。 )更是隐喻了诸侯媵妾众多。 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已经销声匿迹,只剩下被选择的权力。《小雅·斯干》中有两章诗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禓,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离。 ”若是生个小儿郎,做张小床给他躺,给他穿上小衣裳,拿块玉璋让他玩.他的哭声如钟响,将来穿上大礼服,便是安邦定国王.若是生个小姑娘,地上铺块小木板,一条小被裹身上,拿个纺锤给她玩,教她说话要谨慎,操持家务多干活,不给爹娘添麻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也没有同等的期望与责任。 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非常低,不要求她有自主的能力,只要求她顺从。在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即便是夫妻之间的婚姻生活也遵循着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邶风·泉水》的作者是卫国的女子,远嫁他国,思念祖国和父母,但又无法回国,只好出游以排遣忧愁。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毛诗序》言:“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那么出嫁妇女都有什么规矩,为什么非要“问我诸姑”呢?《礼记·内则》曰:“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 妇将有事,大小必请於舅姑。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妇若有私亲兄弟将与之,则必复请其故,赐而后与之。” 这些如今看来有些严厉到变态的规矩,便是当时妇女各个阶层要遵守的“礼”,而且这是关系到会不会被“出”的大事。 《礼记·内则》有言:“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 ’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也就是说,自己的媳妇适不适合自己,自己说的不算,爹妈说的算。 这是“孝”的一部分,是“礼”的重中之重。《诗经》中有不少怨妇诗,《周南·卷耳》就是一首征夫怨妇的诗歌。 诗中已出嫁成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情感与依托都系于夫君一人身上。丈夫出征在外,在家中守侯的她不仅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操持家务,连本该由丈夫所尽的那份义务也得义无返顾的承担起来。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 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同样是女性,同样是劳作,此篇中的女子却已不像《关雎》、《葛覃》中那些女子们专注,而且神情忧郁,动作迟缓,显然是心不在焉。 为什么呢?原来是思念心上的人儿。 想着想着,女子干脆连筐子也丢弃在一边,独自在大路旁发痴。 一阵风过,卷耳菜开出的白色小花便在风中簌簌抖动,仿佛是要挣脱茎干的束缚像蒲公英一样飞向远方……内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象除了自己之外,更与谁人诉?她们还有等待的希望,那些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却只能剩下满腔的哀怨与不甘了。 《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诗集传》),《诗经》的好处在于往往言人所不到,发人新见。 我们多习惯以鸠毒比爱情,把痴情不悔说成是含笑饮鸠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