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相思莫相负

1.《相思莫相负》读后感800字

行云流水,却又直叫人读的满腹叹息。这应该就是白落梅的文字吧

之前也曾读过白落梅的书——《人生何处不离人》,只是可惜没有读完。当时白落梅给我的印象便是一个清秀的女子,手捧一本宋词,眸子像一块暗暗发光的碧玉,婷婷袅袅,自我眼前走过,只留下倾城一笑,一瓣梅花缓缓落下,和一声叹息划过。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是原句。是情?是念?只有翻开那本被时间历练过的墨香才知道。为何脑海中竟浮现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读了白落梅的书,只觉得一种清凉窜入心底。一个似梅的女子,弹着古琴,悠扬之中,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期盼一个人,对,旁边一定还有一株梅树,静立。白落梅的文字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她的文静优、雅、高洁,更是一种梅花所特有的气息,引人入胜,像是隐居世外桃源,而又不失霸气。

最喜欢的宋词是一首最普通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在我的心里很美。每当读到它的时候心中就会出现一个人,坐着,月下,自饮自酌,忧愁和心事都凝在了眉间。飘然起舞,苍劲有力,似道出人声之理,又似叹息世事无常。

我不能写出多么美丽的文字,来抒发我对白落梅的文字的无尽赞赏与感悟,便只能借着读她的文字来抒发自己无尽的感慨。说是感慨,却又觉得太过深沉,真是要说,还说不出什么呢。

也许用琵琶来代替我的思,我的感,最好不过了吧。

琵琶的古韵只有听过的人,弹过的人,才知道。是一股清澈的泉水,无暇,但又不是那么青春而富有活力,而是古朴之中,透着优雅。

夜已深,窗外的黑夜,掩盖不住要绽放的星星。静静地听着纯音乐,慢慢享受时间……

2.一个女的给我发的

1、“愿君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出自《牡丹亭·标目》,意思是——希望你相思我不要辜负我,来生再续姻缘。

愿君相思莫相负:这里的“愿君”是“希望你”的意思。只要彼此思念不要忘怀,不要相互辜负。

牡丹亭上三生路:牡丹亭是约定再世姻缘的地方。传说,李源与惠林寺僧圆观(一作圆泽)有很深的友谊。圆观临死时对他的友人李源说,十二年后和他在杭州天竺寺外再见。后来李源如期到那里,看见一个牧童,他就是圆观的后向。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圆观》。三生石在杭州灵隐,即李源会见牧童的地方。此指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团圆的爱情故事。

2、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现解

指放弃曾经的执著(情感心执),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曾经一些相濡以沫的感情或情愫,现在或是将要不能完好无缺的进行走下去时,选择把这份感情放在在汪洋一般的人潮江湖中保留着回忆时应有的新鲜度,让它脱离现世的一切烦恼,永存于心!

3、综合来说就是让你放下心中执念,她对你没有想法,不要互相打扰了

3.愿君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思路

愿君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思路的意思是只要彼此思念不要忘怀,不要相互辜负。

这句话出自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标目》。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

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牡丹亭 》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

《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

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亭

4.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只要相思不相负,定能迎来牡丹亭上的再世姻缘。

牡丹亭讲的是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两人经过了”生前,死后,重生”牡丹亭上三生路的艰辛历程却矢志不渝,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出自明代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第一出·标目。

节选原文: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译文:

离开繁忙的官场来到清闲的地方居住。百般思量,没有一个能让自己心情欢畅的去处。白天看书时细细品味那些哀怨断肠的句子,觉得人世间只有情最难诉说。在玉茗堂看书写文章,不觉已从早上到了红烛迎人的傍晚,这里优美的景色使我的文章也为之生色。只要相思不相负,定能迎来牡丹亭上的再世姻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才华卓越,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

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

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牡丹亭还魂记》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在明朝初期,由于各地方语言、风俗以及传统音乐的差异,传奇剧可以说是诸腔竞作,包括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为盛行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进。在唱曲的板眼、宫调等方面,伴奏方面,气韵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将昆山腔进行重新的规划整理,创立了一种清新典雅的声腔风格,时称“水磨调”、“冷板曲”。 《牡丹亭还魂记》就采取了由海盐腔衍化而来的宜黄腔为基础写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牡丹亭还魂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