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理趣的意思

1.诗中蕴涵理趣的是

一、观书有感:

朱熹(宋 )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唐诗理趣与宋诗理趣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翩然出世,饱含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

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

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

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3.宋词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

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

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

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

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

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

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

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

前之意。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从以

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

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

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

法的特点。

【诗词鉴赏】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

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

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

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

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

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

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

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

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

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

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

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壁坏,

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

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

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

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

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

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

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

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

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4.文言文翻译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维见胜

本句出自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对诗分唐宋的论述。

丰神,即风貌神情。筋骨,原指筋肉和骨头,泛指体格。筋骨思维可以理解为,宋诗的格局和理趣。

整句的意思是,唐诗以风貌神韵见长,宋诗在格局理趣上更胜一筹。简单的说,就是唐诗重情,宋诗则逐理把握。

这实际是讲了唐诗和宋词的不同之处,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比一下:

一、唐诗有着唐朝社会自由、大度与繁华的情趣。1、唐诗善言情。2、唐诗多以强烈、激情感受生活。3、唐诗讲究韵律节奏。

二、宋诗有着宋朝社会睿智、稳重逐理的理趣。1、宋诗善说理,以理趣见长。2、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3、宋诗有散文倾向。

5.“唐诗宋词”中“词”的意思是什么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

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