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理趣

1.宋词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

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

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

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

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

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

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

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

前之意。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从以

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

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

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

法的特点。

【诗词鉴赏】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

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

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

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

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

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

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

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

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

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

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

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壁坏,

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

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

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

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

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

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

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

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全篇圆转流走,一

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2.诗中蕴涵理趣的是

一、观书有感:

朱熹(宋 )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唐诗理趣与宋诗理趣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翩然出世,饱含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

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

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

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4.诗意的情趣就是牵着手赤着脚漫步在海边,听涛声,数远帆·····

诗意的情趣就是--坐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看月亮,数星星。

诗意的情趣就是--滴露的清晨,闲情悠闲在树林里,赏绿叶,悦虫鸣。。。 诗意的情趣就是——撑着油纸伞徘徊在园林中,听雨声,读宋词。

诗意的情趣就是——深夜躺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望星空,点繁星。。。 诗意的情趣就是——牵着手赤着脚漫步海边,听涛声,数远帆。

诗意的情趣就是——背着包徒步穿越树林,听鸟鸣,数落叶。。。 诗意的情趣就是--涂着梦画着醉沉浸山水,煮青梅,扎马尾。。. 诗意的情趣就是——听着虫鸣数着繁星依偎窗前,忆往事,谈未来。。。。 诗意的情趣就是——嚼着草根望着朝阳躺在草丛,吹着清风,沐浴霞光。。

5.苏轼诗歌特点的“重理趣”怎么理解

人们论诗,常说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暂且不提,而苏轼的一些绝句,确实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而骨子里则是谈人生哲理的。《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诗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作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此时的苏轼已结束因“乌台诗案”而累及的贬谪,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写于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的“真面目”,但诗人在诗歌中并没有写出庐山的山形怎么样,景色又如何,而是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方面,给以抽象的描述。

是艺术具象与艺术抽象这一诗化思维的完美结合——它既没有脱离“庐山”这一客体,又不是对庐山某一局部的再现,而是对庐山总体之真的艺术的、抽象的、哲理的再现。诗人是从观看庐山悟出这人生哲理的,同时又把这人生哲理通过看山的感受告诉人们,情景和哲理融成了一体;两者构成比喻,耐人寻味,诗意隽永。

诗歌的语言朴素,不事雕琢,谁都能看懂。但就在这浅近的意象背后,蕴含着余味无穷的诗意,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都可以得到深浅不同的启迪,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言近而意远。

正如苏东坡自己所说:“美在咸酸之外”、“妙在笔画之外”,是对庐山外部的全部否定而得出庐山的“真”与“正”的。这就是苏东坡的“去假悟真”之妙。

苏轼没有描写具体景色,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参考资料:《杏坛拾贝》 作者: 胡昌烈著 102页。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