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小班相思古诗教案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相思的诗意/相思的意思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相思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 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2.有哪些小班古诗《相思》的教案作者:王维 (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 多采 撷,此物最相思。 翻译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3.中班古诗长干行教案李白《长干行》 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作品简介】 《长干行》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通过一个女主人的口吻,写她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怀恋。 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辅以景物相衬,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诗的情调爽朗明快,真挚动人,且还带点故事性。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 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 【注解】: 1.妾: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头发尚短。 2.剧:游戏。 3.骑竹马:儿童游戏时以竹竿当马骑。 4.床:指的是井边的护栏,《静夜思》中的也是这个意思。弄:逗弄。 5.无嫌猜,指天真烂漫。 6.羞颜句:指结婚后,就一直含着羞意了。 详见下面的低头两句。未尝:《全唐诗》校作“尚不”。 7.始展眉:意谓才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间显现出来。 8.愿同句:意谓愿意永远结合在一起。 尘与灰,犹至死不渝,死了化作灰尘也要在一起。 9.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届时女子不来,潮水却至,尾生为表示自己的信实,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 事见《庄子·盗跖》。《战国策·燕策》也以此为信行的范例。 10.岂上句:因深信两人的情爱都是牢固的,所以自己决不会成为望夫台上的人物。望夫台,类似的望夫石、望夫山的传说有好几处。 故事的大意是,丈夫久出不归,妻子便在台上眺望,日久变成一块石头。王琦注引苏辙《栾城集》,说是在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南。 11.瞿塘:峡名,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奉节县东。滟滪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 每年阴历五月,江水上涨,滟滪堆被水淹没,船只不易辨识,易触礁致祸,故下云不可触。古乐府也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语。 12.猿声句:三峡多猿,啼声哀切。 13.门前句:意谓女主人常望着丈夫出门时的踪迹而等待着,只见踪迹上都已生出青苔了。 迟(直zhí),等待,一作“旧”。 14.蝴蝶黄:明杨慎说是秋天时黄蝶最多,恐系附会之说。 黄:《全唐诗》作“来”。 15.此:指蝴蝶双飞。 16.坐:因而。 17.早晚:何时。 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都在今四川省东部。 18.不道远:不会嫌远。 19.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东的江边上。据陆游《入蜀记》说,自金陵(南京)至长风沙有七百里。 地极湍险。 20.《长干行·其二》又作张潮诗,黄庭坚亦作李益诗。 【韵译】: 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手持青梅绕着交椅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滪堆。 五月水涨滟滪难辨担心触礁,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评析】: 李白的这首《长干行》(其一)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它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副副鲜明动在的画面。 它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 “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 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这里不妨拿李白另一首也是写思妇之情的《江夏行》来作一比较。《江夏行》也是佳篇,但其。 4.小班唐诗《鸟鸣涧》教案详细鸟鸣涧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 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 从山涧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偶尔啼叫。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写作背景 王维写《鸟鸣涧》的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古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鸟鸣涧》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是一首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夜深人静,月亮还没有出来,万籁无声。忽然,月光穿云而出,给大自然披上了盈盈轻纱。田野空旷,幽谷静谧安详。这是世界都睡着了吗?诗人在静思中发现,这春山空而不虚。《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世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动静结合。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5.小班古诗教案《草》大班古诗主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4-3-18 11:25:02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朗读古诗的兴趣。 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材料准备 电脑课件;轻音乐。 活动流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出示电脑课件,讨论:“画面里都有什么?”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初步欣赏古诗。 二、反复聆听作品,学习古诗 1、反复跟着电脑听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2、教师指图朗诵,幼儿轻声跟念。 三、交流讨论、表演、表现 1、集体大声的朗读古诗。 2、分小组进行比赛朗读古诗,比一比那组朗读的有感情。 3、讨论:古诗里都讲了什么?小草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你要学习小草的什么精神? 活动延伸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到前面表演古诗。 6.求小班古诗《凉州词》的教案《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赏析: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 7.小班语言红豆的语言教案【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倾听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 2、帮助幼儿认识各种豆子并分类,了解豆子的不同用处,知道豆子营养丰富。 3、培养幼儿大胆地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红豆、绿豆、蚕豆等豆子的样本,故事《老豆儿过生日》的磁带,老豆儿,小豆儿,酱油,豆油,豆浆、肥皂、油漆、汽车轮子、小红帽挂图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豆子、激发幼儿对豆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种豆子,小朋友们都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都是什么豆子?(出示各种豆子,教师边出示边讲名字,然后第二遍再让幼儿讲) 二、谈话“你吃过什么豆制品?”引出故事《老豆儿过生日》,了解黄豆的多种用处。 师: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些豆子,提问“你们吃过什么豆制品?”(豆浆、绿豆粥、红豆汤、酱油等),引出故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和黄豆有关的故事,小朋友们想不想听?这是一个关于老黄豆儿过生日的故事。 三、教师利用图片,生动,流畅地讲述一遍故事。 四、提问,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师:小朋友们,故事里都有谁来过了老豆儿的生日?它们分别是什么? 五、放磁带,让幼儿再听一遍《老豆儿过生日》。 师:我们都知道了黄豆都有这么多的用处,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黄儿? 六、小结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的故事是什么?(老豆儿过生日)这黄豆很有营养的,小朋友们平时要多吃豆制品,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个故事好听吗?好听的回去可以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