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条件

1.古诗有什么要求(写作要求)

唐诗就是唐代诗歌 律诗是格律诗的简称,又称近体诗(在唐人看来,律诗是晚近出现的,故称).格律诗之所以称为格律诗,是因为它对平仄、对仗、用韵等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具体分为七律七绝、五律五绝(五律是最基本的格式),此外还有排律等. 古诗既可以泛指古代诗歌,也可以特指格律诗出现以前的古风.在后者的意义上,特点是可以不要求对仗、不要求平仄、可以用仄声韵.并且在律诗出现后,诗人在写古风时,往往特意用仄声韵. 其他的还有乐府诗、六言诗、打油诗、游仙诗、山水诗、宫体诗等非常众多的概念,但分类标准不一.。

2.诗歌的要求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

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

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

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

3.诗歌的要求是什么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的考查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评价是人们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一、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 例如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是书法的感情却不一样。

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所以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1/3 基调活泼有趣。(二)运用答题格式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例如 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例如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例如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骛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例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例如 玉楼春(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

4.现在诗歌的要求

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表明诗歌具有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功能。

重视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诗教更是我国古代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

学生多学习和积累些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然而,当今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重提诗歌教育,我们更应强调其作为建立民族文化信仰的重要性。相对于各种条条框框,这种对诗歌的信仰或许才是绝无条件的。

在这个日益物化和媚俗的时代里,诗歌能让我们保持个人精神的独立。 一、加强诗歌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传统是维系血脉与文化存续的根本,血脉和文化的存续则是传统存在的价值体现。

知道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文学的发祥都是从诗歌开始的,“诗人”在古希腊语中被解释为“制造者”。人类的童年直接伴随了诗的诞生,《荷马史诗》是这样,《诗经》更是这样。

圣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译成现代汉语,相信大家都能看懂:如果没有诗歌方面的修养,人们将无法说话,更无法传承和建立本民族的语言规范,也无法推动文明的进程。

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现行教材中,根据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新大纲除更加重视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 初中50首, 高中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

这些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评、千古流传的诗词名篇。选择的范围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近代的龚自珍。

可以说,都是些中国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 北师大中文系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

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点诗歌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温立三从编撰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从内容、形式、结构、韵律等方面,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二、加强诗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诗歌对中学生不是可有可无。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认为我国曾是诗和散文的大国,诗歌,造就了由简练而产生的美的语言和无穷的诗意,作为中华古老文化的代表,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引以为自豪,同时在陶冶情操完善人的知识方面对广大中学生有重要的作用。

他举例说杨振宁先生就认为“科学和文艺是一个钱的两面”,他自己也认为:如果一个大科学家不懂点诗歌不算一个完整的人。 一些中学教师认为,现在中学教育仍然是围着高考转,有考试就要应试,高考几乎不考诗歌。

受它的影响,诗歌不可能在中学教育中有多大作为。例如作文,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即使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仅限于一些字词填空,各段名句、分析修辞手法等,而且分数不高,一般是三至五分。

考生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谁肯在诗歌上大做文章? 据笔者统计在150分的高考试卷中涉及诗歌的部分1991年“三南考题”中有9分,1995年60分作文题材料就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由于对高考中诗歌的看法不一,导致忽冷忽热的局面。

1998至1999年仅为6分,2000年为9分。 江西省南昌市市级骨干、连年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老师的康浒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说,最近十年高考对诗歌的考试一般是要学生分析描写了什么景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什么意境,形式上比较单一。

我们现行的教育忽视了对文科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上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学生对诗歌中的审美感觉和艺术感觉的捕捉力已严重老化。她反映说现行的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比较少,对老师也有一定限制。

而2000年以前的考试作文中每年都有一成不变的要求:“除诗歌而外,文体不限。”这个“而外”早就无情地将中小学生诗歌阅读写作打入一个冰窟冷宫。

又如人们认为教材给教师的教授有所限定一说,出版界的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学教材的评价在于是否选择了文质精美、适合教育的课文及具有范例性的阅读训练材料等等。他说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好多诗歌是符合其中一些要求的,但在适合教育及有用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温立三先生也觉得过去对新诗的教育有所忽视,但他同时认为现在已经有所加强。如高中语文的试验修订本就安排了新诗一单元,古诗两单元,初中也一样,。

5.【现代诗歌的写作要求】

现代诗对格式的要求不像古诗严格,从形式上比较自由,只要上口,把内容表达清楚,把情感抒发得体就行.但是也不能太白话了,要有一定的诗意.在押韵上也不太严格,可中间变韵,也可不韵.每句的字数上也没有要求.一种写现代诗的格式: 1]人物XXX地点2]物品XXX动作3]在XXX(地点)4]存在(条件)XXX初看起来会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没有关系,让我来慢慢解释:1] 人物地点是阐述一个状态,例如“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2]物品XXX动作:阐述一个与[1]相关的情形,例如“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3]在XXX(地点):变幻场景,例如“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4]存在(条件)XXX:简单的说就是陈述一个没有联系的状态,例如“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那么将上面的四句连起来,看看像不像一首现代诗: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6.写诗词的要求一定要平仄吗

个人认为写诗词最重要的思想感情,因为情是文章的灵魂,格律等要求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它的目的还是为了能更好地表现其思想感情.一个是骨,一个是肉,就像一个是人本身,一个是人的衣服一样.所以,一首好的诗词的第一要求绝对是其感情真挚,能引起读者共鸣的. 如果你写古体诗或近体诗的话,平仄押韵肯定是有要求的,并且对于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讲是很困难的,因为有些字古代的读法和现代是不同的,所以其韵和平仄也可能不同.但如果你写现代诗,就没有格律要求了,这个就比较自由. 诗词除了格律要求外,意境也是有要求的,意境,简而言之:能表达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不说要求必须按古人制定的意境来营造画面(如杨柳表留之意、夕阳表凄凉萧瑟意等),至少整体画面要能给人一种自然并能想象吧. 个人建议现在写古体诗货近体诗不必太纠结于格律了,但起码的押韵还是要的,不然读起来就没诗的感觉了.总而言之:写诗词,第一思感、第二意境、第三格式. O(∩_∩)O~。

7.【描写春天的诗歌(要求如下)最好是分成几段,适合3~6个人朗读,

春天的约会作者:吴昌波 发表日期:2011-2-12 13:31:09 编者按:自然流畅的诗. 经过了严冬的洗礼, 我已不再畏惧, 欢乐不要躲藏, 情感也不要逃避, 尽情的释放所有的烦恼 --让我们和春天来个约会吧! 融化的冰雪是你的琼浆, 舒展的新意是你屏障, 欢呼的雀跃是你的音响, 让所有的一切把心情点亮 --新的季节新的梦想! 放下满身的疲惫给自己重新穿戴新的盔甲, 让那久违欢笑把心田重新喷洒, 慧手把新的蓝图在心底绘画, 新的年轮新的季节新的安达 --你我携手奔向新的大厦! 所谓前途是否豁达, 所谓是否有鼓掌和鲜花, 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必须出发, 努力付出真心把握 --结果怎样都同样香飘天下! (网上找的哈.)。

8.关于花的古诗,要求如下:1、要长一点的2、要是整首古诗3、要有翻

《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赏析 宋代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