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诗经卫风木瓜的成语有哪些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礼尚往来。 出处: 《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典故: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出自《诗.大雅》中的《抑》,只不过是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瑶(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2.《诗经·关雎》中的成语国风 周南 关雎 1 .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2 . 求之不得 3 . 悠哉悠哉 4 . 辗转反侧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诗经•采葛》赏析采葛 先秦 佚名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此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4.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3、笙诗:亦称“六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4、采诗、删诗说 :“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何休《公羊传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五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删诗”说:《论语·子罕》:孔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 整理.5、四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6、《毛诗序》: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7、诗教:古代文学理论术语8、三家诗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9、赋、比、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5.甘棠遗爱的成语典故典源《毛诗正义》卷一之四〈国风·召南·甘棠〉 毛诗序:「〈甘棠〉,美召伯也。 召伯之教,明于南国。」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左传·襄公十四年》:“ 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 杜预 注:“ 召公奭听讼,舍於甘棠之下, 周人思之,不害其树,而作勿伐之诗,在《召南》。”《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释义“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此为周人怀念召伯德政的颂诗。 后因以“甘棠遗爱”等颂扬离去的地方官。同源典故劭伯树 南山遗爱 召伯遗泽 召公棠 召南棠 思召伯 爱棠 憩棠 忆召公 忆甘棠 故国裁棠 棠影 棠户 棠树 棠树政 棠树遗爱 棠花 棠芾 棠茂 棠叶 棠遗善政 棠郊 运用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这个异种,大约就是武则天留下的“甘棠遗爱 ”。 ”《冷眼观》第七回:“做父母官的能爱民如子,替百姓伸冤理屈……地方上绅民无以为报,就公众捐建这座去思碑,以为甘棠遗爱的纪念。”唐 张垍 《奉和岳州山城》:“讼虚棠户曙,观静竹檐曛。” 宋 梅尧臣 《送棣州唐虞部》诗:“风俗已如此,憩棠无讼争。”《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刘孝绰《栖隐寺碑铭》:“ 召棠且思, 羊碑犹泣。” 清 赵翼 《青山庄歌》:“令孙继起为方伯,分陕曾栽召伯棠。” 相关阅读关于召公的记载,官方的典籍中很少见到,唯一可信的资料,便是《诗经》的记载。 诗经是纯粹的民歌,动人民口传口唱的歌,可见一个人真正地为人民做了好事,真正的为政清廉,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召公没有留下巨著鸿篇,没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没有能够留下只言片语。 然而,他却把自己留给了煌煌三千年历史,留给了一代一代生息繁衍的中华民族的子孙。历史与道德的承传有时候是不需要文字的。 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依靠生息着的民众的拥戴,是依靠社会主流的支撑与包容而继往开来的。精神本来是无形的,而融汇与吸纳的形式和流程,却是可见的。 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的弟弟,因他的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称召公,亦称邵公。周召分陕后,据《史记》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诗经》里有《甘棠》诗一首,其诗为:“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翻译成现代话: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成语故事出自《诗经·周南》周武王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他死后,把江山传给了儿子周成王。 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幼,幸好有两个贤臣辅佐他。这两个贤臣,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召公。 召公配合周公做工作,他为辅佐周朝呕心沥血,政绩也非常显赫,因此大家又尊称召公为召伯。召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到基层去,深入各地方去办公。 有一次,召公到他的分地召地(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南)去办公。当时天气炎热,召公就不在屋里待着,而是每天在一棵甘棠树(在今岐山县刘家塬村学校内)下办公。 召公在当地待了不少天,处理民间事务;他办事非常认真公正,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难题。他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怀念他,说:这样的好官太少了。 不仅到我们百姓中来,而且就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办完了公,也不吃我们老百姓的东西,也不喝我们老百姓的东西。 如果天下的官员都像他这样的话,不就太好了吗?由于百姓非常怀念他,所以不许任何人动他曾经办公过的那棵甘棠树。《诗经》里有一段描述这件事情: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什么意思呢?蔽芾甘棠是说甘棠树刚刚长出小树苗。由于召公是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的,召伯所茇,所以,在这些甘棠树还没长成大树的时候,不要把它伐了,也不要伤了它的树枝,这就是勿剪勿伐。 第二句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就是说要把甘棠树好好养着,别让它枯死了。为什么?因为召伯所憩,就是召公曾经在这个地方休息过。 第三句,说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就是说一定要好好地侍弄这树,因为召伯所说,说在古时就是住宿,就是说召公曾经在这里住宿过。 从《诗经》这几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召伯作为一个国家官员,在基层百姓中享有多么高的威望。召公通过认真替百姓做事,换来了百姓对他的爱戴,也留下了这条成语。 召公与甘棠遗爱召公,姓姬,名奭(shì),西周名臣。在周王朝兴盛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尚书·召诰》以及司马迁《史记》的个别篇章我们可以知道:召公奭乃文王之庶子。在兴周灭商的斗争中,他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要人物。 他。 6.诗经邶风凯风中的成语1、耿耿于怀—《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耿耿:有心事的样子。后以“耿耿于怀”形容心中有事牵萦,无法排遣。 2、匪石之心—《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意思是,石头虽然坚硬,犹可转动,我的心与石头不一样,不可转动。后因用“匪石之心”比喻坚贞,不可动摇。 3、忧心悄悄—《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天群小。”悄悄:忧愁貌。形容忧虑不安的样子。 4、日居月诸—《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诸:语助词。本是日月的意思,后指光阴流逝。 5、惠然肯来—《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郑玄笺:“肯,可也。有顺心,然后可以来至我旁。”惠:赐。敬辞。多用谓赏光莅临。 6、死生契阔—《诗·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郑玄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有相存救也。”契为合,阔为离,后多指死生离合之意。 7、不安其室—《诗·邶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后指已婚妇女有外遇。 8、寒泉之思—《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朱熹《集传》 30云:“诸子自责。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七子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乎?于是乃若微指其事,而痛自刻责,以感动其母心也。”后用以指孝子思亲之心。 9、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嫉妒。不嫉妒,不贪得。 10、深厉浅揭—《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厉:涉水。揭:提起衣裳。意谓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过去;涉深水,撩衣也无用,干脆连衣下水。因以“深厉浅揭”泛指涉水过河,亦比喻作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11、德音莫违—《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德音:善音。莫违:不要违背。别人说的好话不要不听。 12、葑菲之采—《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葑、菲:蔓菁类植物。**:指根、茎。诗意谓不可因葑菲根茎味苦而连它的叶也不采了。后因以“葑菲之采”为请人有所采取的谦辞。 13、甘之如荠—《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郑玄笺:“荼诚苦矣,而君子于己之苦毒又甚于荼,比方之荼,则甘如荠。”荠:荠菜。后以“甘之如荠”谓心中乐意为之,虽有如荼之苦,犹甘如荠。 14、匍匐之救—《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意思是邻里有凶祸之事,则尽力营护料理。匍匐:本伏地膝行之意,这里形容因事急而不顾一切地前往。后来便用”匍匐之救”表示尽力援助。 15、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本指夫妇欢好,情如兄弟。后泛指彼此亲密无间。 16、宴尔新昏—《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原指夫妇失道,弃旧再娶。后反用其意,成为对新婚者的贺词。 17、充耳不闻—《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郑玄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如也。”充:塞住。塞住耳朵听不见。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18、狐裘蒙戎—《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不同。”朱熹集传:“狐裘蒙戎,指卫大夫,而讥其愦乱之意。”蒙戎:蓬松的样子。狐皮袍子蓬蓬松松,比喻国政混乱。 19、褎如充耳—《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毛传:“褎,盛服也;充耳,盛饰也。”郑玄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后用作塞耳不闻的意思。 20、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 7.胡宸禹成语测名字,成语词典【成语】: 胡天胡帝 【拼音】: hú tiān hú dì 【解释】: 胡:何;帝:指天神。 什么是天,什么是帝。①原形容服饰容貌像天神一样美丽,后也表示尊敬崇仰。 ②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 【出处】: 《诗经·庸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举例造句】: 胡天胡帝心如醉,疑雨疑云梦正浓。 ★周亮《次石庵冬日感怀韵》 【拼音代码】: hthd 【近义词】: 胡天胡地 【灯谜】: 何日会单于 【用法】: 作宾语、定语;表示尊敬崇仰 【英文】: be beautifully dressed like a fairy 【故事】:《国风·鄘风·君子偕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讽刺卫宣公夫人宣姜的诗歌。 全诗三章,一章七句,一章九句,一章八句。此诗反复铺陈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盛美,是为了反衬其内心世界的丑恶与行为的污秽,铺陈处用力多,反衬处立意妙,对比鲜明,辛辣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这是讽刺卫宣公夫人宣姜之外在美而德行实丑之态的诗歌。《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 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孔疏云:“毛以为由夫人失事君子之道,故陈别有小君内有贞顺之德,外有服饰之盛,德称其服宜与君子偕老者,刺今夫人有淫泆之行,不能与君子偕老。” 除清魏源《诗古微》以为是哀夷姜之诗外,古今各家多从《毛诗序》之说,以为是刺宣姜之作。 8.诗经中有陈有琴的句子首先,诗经中没有既有“陈”又有“琴”的句子。 分开来说: “陈”字在先秦时期做地名与姓氏还是比较常见的,反而做动词陈述,陈列讲却比较少用。“陈”做陈列讲,在《周礼》(周公旦著)中有“展器陈告备。——《周礼·肆师》”这样的句子,算是最早的陈做动词的用法之一。而做陈述讲,在屈原的《离骚》中有“跪敷衽以陈辞兮。——屈原《离骚》”的句子。但在诗经中,只有做名词出现,就在著名的《击鼓》一篇当中。 《击鼓》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琴”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可就不低了,作为当时一种广为使用的乐器,琴可以说出现在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追女孩要弹琴,交朋友要弹琴,高兴了也弹琴,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一种音乐的诗意。诗经中出现“琴”的句子句子如下。 《关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女日鸡鸣》 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 《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鼓钟》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罄同音。 《车舝》 四牡騑騑,六辔如琴。 诗句具体的意思我就不一一解释了,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9.雀巢鸠占是不是成语鹊巢鸠占 què cháo jiū zhàn 成语典故: 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 本指女子出嫁,定居于夫家。后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 成语出处: 《诗经·召南·鹊巢》:“维雀有巢,维鸠居上。” 有些鸟类有托卵寄生的习性,也就是说自己不孵蛋,把蛋下到别种鸟的巢里,让别人代为养育。 寄生鸟会把蛋下到比自己体形小的鸟的巢里,这样他的鶵鸟便可以称霸鸟巢,掠食自保无虞,顺利成长。 「鹊巢鸠占」成语里的两种鸟,鹊和鸠,其中争议比较小的是鸠,这里的鸠不是指鸠鸽类的斑鸠。 而是指俗称布谷鸟的一种杜鹃,古称鸤鸠。吴代陆玑撰毛诗陆疏广要说:「鸠,鸤鸠也。 今谓布谷。」诗经曹风里也有用鸤鸠四处下蛋,来比喻儿子不在身边的篇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鸤鸠在桑,其子在棘…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