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鹧鸪郑谷

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赏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景物的特点、画面中具体的景物形象,以及景物背后所蕴含的感情等角度入手.诗歌一开始就交代了地点是在京城长安的酒楼歌肆之中,长安城的歌声、酒杯等景象无不透漏出热闹繁华的特点(景物特点).而从全文来看,“江南客”和哀怨的《鹧鸪曲》,又真实地反应了作者内心的羁旅之思,是以乐景衬哀情(手法). (2)这个提问从表面看,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无关.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促使作者将诗歌送给歌者的真正原因,正是内心无法压抑的情感.所以在作答时,要从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思想情感入手.【答案】(1)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繁华都会景象.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和盛开的鲜花,街市四通八达,高楼灯红酒绿,歌声清脆悦耳,歌女斟酒言笑…以乐景衬哀情. (2)后两句中,诗人被哀婉清怨的歌声撩动,终至不能自已,侧面表现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同时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赏析】古代宴席上,往往要备乐,用歌唱或演奏来劝酒、助兴.这首诗从题目看,当是诗人在一次宴席上赠给演唱者的.第一联“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九衢,是指都市中四通八达的街道.从下面两句看,这一都市当在北方,有人以为即指唐代京城长安.清歌,清脆悦耳的歌声(亦可指没有伴奏的独唱).倒,斟酒.金壶,精致名贵的酒器.这两句诗,采用了由远而近、由外及内、步步引入的手法.请看:天空,一轮明月;地上,万家灯火;街市上行人车马来来往往.展现的是一幅繁华都会的景象.接着便是一座高楼的外景,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照着它周围盛开的鲜花.画外音,是声声动人心弦的歌声.再接下去就是:酒楼上,灯红酒绿,年轻的歌女在演唱;一曲之后,便是一番斟酒、敬酒、举杯、言笑.这两句把时间、地点、环境、宴席、歌者、听者,乃至歌助酒兴的欢悦气氛都表现出来了.写得词简意丰,有虚有实,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不过,更精彩的还在诗的第二联.歌,愈听愈动情;酒,愈饮愈有兴.结果,歌声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两句不言酒而单写歌.而且妙在诗人不是对歌者或歌声进行描绘,也不是直接抒发对歌声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鹧鸪,是指当时流行的《鹧鸪曲》.据说鹧鸪有“飞必南翥”的特性,其鸣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鹧鸪曲》就“效鹧鸪之声”的,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所写的词,也大多抒发相思别恨的.诗人竟然未听《鹧鸪》情已怯了,这颇使人寻味.尽管诗人在开头二句极力描绘了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京国之春,从后二句中自称“江南客”,就可以见出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撩动了.如果这位歌者再唱出他久已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曲》,那就难免“游子乍闻征袖湿”,终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诗人郑重其事地向歌者请求莫唱《鹧鸪》了.这充分显示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实际上是意味着听者(诗人)乃是歌者的知音,表现了诗人在向歌者的演唱艺术献上一颗敬佩之心;而其中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当然,他也希望歌者能成为这“心声”的知音.这就使歌者──听者、听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小题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2分)借以抒发游子的乡愁旅思。(2分)

小题2:通过对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悲凉哀怨。(1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低眉,(1分)鹧鸪的啼叫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是高楼少妇的相思曲。(1分)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题目为“鹧鸪”,诗歌的内容主要围绕其啼叫声展开,尤其是颔联、颈联和尾联,表现出声音的凄切。而由后两联也可以看出诗作抒发的是一种思乡之情。

试题分析:

小题2:此处的细节描写主要是从侧面来表现鹧鸪声的凄凉的,从“征袖湿”和“翠眉低”可以看出。“征袖湿”写出游子听到鹧鸪声,就以袖拭泪;“翠眉低”写闺妇听到鹧鸪声,把眉眼低下。以人的感受烘托出鹧鸪啼声之悲。

3.《鹧鸪》郑谷 赏析|翻译

释义: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

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而又整齐。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接近。

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应鹧鸪之蹄,定会倍感齐声之哀怨凄恻。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

游子一听到鹧鸪蹄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蹄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

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从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haha

够短吧

4.阅读郑谷的这首诗,完成练习(6分)鹧鸪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

小题1: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小题2: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的哀怨,感动人心。小题3:借鹧鸪啼声的悲切,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小题1:试题分析: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中,巧妙的化用了屈子怀沙和二妃殉情的典故。根据自己知识积累判断。

小题2:试题分析:颈联即五六两句,说明从人的表现来侧面衬托鹧鸪啼声特点。小题3:试题分析:根本诗中的情感基调,抓住“游子”一词即可理解作答。

5.《鹧鸪》郑谷的赏析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