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颂》教学设计竹颂 一、教 学 目 的 1、知 识: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物体,抓住特点描摹竹子“形”和“神”的方法;体会作者感情,理解课文主旨;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 力:分析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 育:学习竹子精神。 4、重点目标:通过描写竹子的“形”,表现什么样的“神”。 二、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上一课的字词和背诵 (二)简介作者:管桦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诗人和书画家。我们所熟悉的他的作品有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等等。管老的墨竹在画坛独树一帜,独具风格,以粗干大叶,撑天柱地为特征。所以,诗人艾青题词暂管佬说:“人如其竹,竹如其人,我爱其竹,更爱其人。”。 下面我们来学《竹颂》,更要学习一种精神。 (三)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并正音正字 1、注音:笋 曳 潜 劲竹 2、填字:pān附 消róng 青tái líng云 yōu扬 xiāo洒 3、解词:苍茫 汹涌 挺拔 摇曳 凌云 (四)学生自读课文,用铅笔划出形神兼备状写竹子的语句。 (五)学生读出这些句,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开头哪个字突出竹子的“魂”,为下文写神奠定基础。 “劲”——坚强有力。 2、第二段突出“劲”的语句有哪些? “形”——身躯粗壮;声音铿锵。 突出“劲” “神”——纯洁、朴素 形神兼备——有节,虚心(双关) 3、齐读第三段。 ①本段写什么? 本段写恶劣坏境中竹子的“形”和“神”。 ②采取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对比的方法。 ③怎样对比的? 以春花来对比。 花谢人散;劲竹常青。 ④对比的作用是什么?证明竹子有顽强的生命力,突出开头提到的“劲” ⑤本段还描写了竹子什么精神? 冬天送绿;暑天送凉————无私奉献的精神。 4、自读第四段,思考竹子对“我”有何影响? 净化“我”的灵魂。 5、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呼应开头。点明“我”注重的不是竹子的外形,而是其情操和美德。 6、总结课文:(意在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描绘竹子的外形,突出了它什么精神?你受到什么启发? 突出竹子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课堂竞赛(时间不够可作为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5分钟完成的加2分) (七)课后作业:12页一、三、四;背诵课文第三段。 三、板 书 设 计 竹颂 管桦 形:身躯粗壮、清枝碧叶、如不朽的松柏、郁郁葱葱、潇洒挺拔——坚毅顽强 神:坚毅顽强、虚心有节、纯洁朴素、无私奉献、净化灵魂 相关内容: 我教《荷塘月色》(第二节) 我教《荷塘月色》(第一节) 《松鼠》备课资料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荆苛刺秦王》教案 2.绝句杜甫诗朗诵动作表演《绝句》(一)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动作设计: “两个”——伸出双手的中指和食指(类似“胜利”的手势),双手同时左右来回摆动。 “黄鹂鸣翠柳”两只手做出类似于OK的手势,但拇指和食指要捏成尖尖鸟嘴的样子,然后两只手在手腕处上下摇动,模仿鸟类点头;同时嘴巴发声(叽叽喳喳鸟叫的样子)。” 一行白鹭上青天“——左右伸出双臂,从指尖到臂部做波浪运动,模仿飞翔的样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向前伸出双臂,做推窗的动作,然后把手搭在眉上额间做眺望的样子。 3.学校正在举行“古诗文朗读”口语交际实践汇报活动1、设计活动,假1、设计活动,假如你班选择的是诵诗会,请你来安排诵读内容.(不要单一形式,至少三种形式)第一种方案:在早自习的时候朗诵第一节课的科目的知识点.第二种方案:在每节上课之前朗诵诗文.第三种方案:以表扬的形势每天抽查古诗背诵,并加以深度了解.2、好友抽到的题目是朗诵《观沧海》,你告诉他用( 雄伟)的声音,划破长空,声情激扬地透出那气吞日月星辰的浑厚.3、你被选为学校汇报演出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完善下面的开场白台词.女甲: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男甲:( 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乙: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男乙: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4.舒婷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朗诵技巧是什么舒婷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朗诵技巧: 诗的每小节的朗诵:第一节,“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诗人感到祖国母亲是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 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语调应缓慢低沉。读“──祖国啊!”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 第二节,“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虽然有些微茫,但它存在着就会带给我们努力奋争的力量。因此这时诗人呼喊“──祖国啊!”,但那声音就不再是单纯的痛苦,而是在沉重中露出了点点的希望。 读时语调较第一节稍高。第三节,我们看到了一个觉醒的祖国,一个崭新的祖国,一个充满希望和奋进精神的祖国。 “──祖国啊!”欣喜、兴奋、带有力量的呼喊。读时要充满欣喜,加快语速。 第四节,“我”将把“我”的一切奉献给祖国母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竭尽全力地呼喊,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读时要有情感地全力投入,要读得有力量。 眼神、表情、动作、台风与朗诵声音的配合1.眼神的运用戏剧表演时,眼神多与对手接触;演讲时,眼神多与听众接触。朗诵时,眼神可以一方面与听众流通交流,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集中凝想、进入诗境之中。 朗诵者与听众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除了借助声音的表达外,最主要是眼神的运用。朗诵时想像力的发挥是其中主要的条件,朗诵不同于相声、戏剧,我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多少是要受到限制的,所以要准确贴切表达想像,只有尽量利用我们最灵活而最不受限制的眼睛,等到眼睛无法表达时,才乞灵于表情、动作、手势等的帮助。 朗诵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不看诵材,这除了要求朗诵者熟悉诵材外,主要是朗诵时必须运用眼神传达思想感情,如果双眼要看着诵材,又怎能与听众“眉目传情”呢?我们朗诵李白《静夜思》这首诗时,“床前明月光”视力平射,“疑是地上霜”目光向下转移,“举头望明月”视力远射向上,“低头思故乡”眼神更下垂作沉思状。凭上述四种变化,想像力便能活灵活现了。 这是集中凝想、进入诗境的表现。朗诵者如果未能达到这个较高的层次,眼睛也不可东张西望,而必须照应全场,控制气氛,作为声音的辅助,发挥与听众交感共鸣的作用。 2.面部的表情朗诵是声情的艺术,诵材感情突出的地方,须用面部表情加以摹拟出来。诵材中所表现的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朗诵者必须仔细揣摩,贴切表达。 木无表情、干燥枯涩,固然是朗诵的大忌;表情过火、矫揉造作,也属过犹不及。3.手势和动作朗诵要不要动作,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强调朗诵的文学性的人,认为加入动作只表示声音技巧不足,惟有乞灵于手势和动作。强调朗诵的综合性的人,认为朗诵是文学、歌唱、戏剧的三结合,在朗诵的过程中,必须设计手势和动作的配合,以求曲尽其妙、声色艺全。 上述两种意见都稍嫌偏激,《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只要是忠于诵材,出于自然,那么手势和动作都应该是被接受的。 我们的学生站在台上,肢体很容易随意摆动,双手也不知道应该放到什么地方才好,如果能够设计一些手势和动作可以配合诵材表达,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何况很多诵材本身已富有动作性,我们更应该进一步要求设计手势与动作以求配合。下面几点,是必须加以注意的:(1)设计的手势和动作,必须与诵材紧密配合,不能生硬堆砌,以免产生反面效果。 (2)手势和动作要少而清楚,适当自然,并且优美合度。(3)动作范围要小,一般限于胸前,手臂挥得太远便会缺乏力量,垂得太低就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 (4)腰部以下一般不应有所动作,一来破坏美感,二来影响呼吸。(5)身体不能经常移动,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只有在段落的大停顿或文意转折的地方才可移动,以表示进入另一阶段或层面。 (6)动作要精心设计,在声音发出之前表现出来,以起暗示和引导的作用。4.台风和仪态朗诵者态度必须优雅自然、彬彬有礼;行动不疾不徐、安祥镇定;表现诚恳,使听众感到亲切、舒适、接纳而没有不快。 日常能注意举止行为,修饰仪表、端正态度,自然能够被人接受,信心也会大增。 5.《我们去看海》教学设计《我们去看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大海给我们的启迪。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你眼中的大海是怎洋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大家去海边游览一番,去感受大海的魅力。 二、初读诗歌 1、大声的自由朗读,扫清生字的障碍。 2、分小节抽生读诗,检查初读的情况。 3、强调“澎湃、胸怀”等词,既要读准后鼻音,还要带着感情。 4、再练习读诗,个人诵,全班齐诵。 三、感知体会 1、通过初读,你读明白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大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大海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我们的胸怀要像海一样宽大。) 4、这首儿童诗表达了而作者金波怎样的情感。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许会遇到许多麻烦事,也许会和朋友、亲人发生矛盾,那么当时的你是如何处理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诗歌后,你又会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2、小结:我们要像大海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宽容别人,同时也释放自己,那么相信所有的不开心都会消失。 3、齐诵诗歌 我们去看海 作者:金波 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 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 耳边已响起潮声澎湃 走啊,去看海,海是我们的梦 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 海的家园如此的富足 海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看见海,就像走进了宝库 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跳跃 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 海在我们的怀抱里欢笑 潮起潮落都有动听的歌 去看海,一路唱着热情的歌曲 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