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中黄河象征什么

1.黄河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

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扩展资料:

黄河文化的历史发展: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

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

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

2.黄河象征意义诗句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3.在古代,黄河代表着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

自秦汉开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来,河洛地区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动着全国科学文化大踏步前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汉承秦制,对这一重大文明创造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推广.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在历代王朝都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汉学是汉代学者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源远流长,影响很大,他们对经学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宋代的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国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人以上,历经曹魏、西晋,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天象历法、农学、地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冶炼、陶瓷、酿造、纺织、造纸、活字印刷等科学技术,都创造了历史奇迹;汉赋、唐诗、宋词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艺术的高峰;留传后世的各类史书浩如烟海,记载了古往今来王朝兴替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始于西安,东汉至隋唐时始于洛阳,西安、洛阳在当时是对外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的国际大都市,由此,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文明享誉世界.这就充分说明黄河文明的确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高度兴盛的黄河文明,其核心的确是在河洛文化范围内.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都文化连绵不断.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市),颛顼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今河南省新郑市)、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斟鄩(今河南省偃师市,即二里头),、老丘(今河南省开封市),商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市)、隞(今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周都丰镐(今陕西省西安市)、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近年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确定的四个重点即临汾的陶寺、郑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岗也在这里,《河图》、《洛书》和《易经》等被誉为传统文化源头的元典出自洛阳、华夏文化重要纽带之一的汉字也产生在这里,即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现在播迁在外特别是海外华人,多自称是“河洛郎”,并且前来寻根拜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的圣地.第三,大一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4.唐诗中如何描绘黄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是世界上含沙贵最大的河流。

由 于泥沙淤积,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所以被 称为“悬河”。在魏晋时期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有“浊河”之称。

黄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向东注人渤海,流经青海、四川等九个省、自治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但 是黄河水量不及长江、珠江。 黄河沿途汇集有三十五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 在上游,如湟水、洮河等,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等,下游有伊 河、洛河等。

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中下游 的分界点是河南孟津。黄河在我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宛如一个巨大 的“几”字。

河流决口后,改变了原来的河道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多沙 善淤,变迁无常,改道现象频繁,黄河下游的河道改道影响更重。

据不完全统计,见于记载的黄河下游决口泛滥 约有一千五百多次,有七次重大的改 道,对我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 响巨大。 第一次发生在周定王五年(前 602年),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 河合流处)夺河而出,至章武(今河北 沧州)入渤海。

第二次发生在汉武帝元 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 阳西南瓠子决口,向南由洒水(今属山 东)入渤海。第三次发生在王莽建国三 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 口,向东南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聊城,到禹城又向北行,到利津一带入 渤海。

第四次发生在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 埽(今属河南濮阳),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向西到达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 合,然后由天津入渤海。第五次发生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守将 杜充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人为决开黄河堤防以抵御金兵南下,造成黄河向东 南分由泗水和济水人海。

黄河由北人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第六次发生在清咸 丰五年(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河南兰考境内)铜瓦厢决口改道, 再次摆回到北面,由利津人渤海。

最近一次是在1938年,国民党政府消极抗 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以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 黄河又向 南流入淮河。

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 海。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大体上是在以孟津为顶点,北至天津、南界淮河的大 三角洲上。

提及黄河的古诗如恒河沙数一般,不胜枚举,如李白《将进酒》:“君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王之换《登鹳雀楼》:“白日依 山尽,黄河人海流。”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忉山。”。

5.与黄河有关的古诗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黄河的诗歌——黄河颂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它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词作者是光未然,曲作者是冼星海。

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第二节是歌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文中用一个“望”字来统帅,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颂黄河,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歌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是直抒胸臆,二是把“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精神,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以黄河为象征,唱出了中华儿女澎湃激昂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撼人心的感召力.

作者冼星海,共创作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

2-----黄河颂

3-----黄河之水天上来

4-----河边对口曲

5-----黄河怨

6-----黄水谣

7-----保卫黄河

8-----怒吼吧黄河

6.黄河颂里面的黄河象征什么

黄河颂里面的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它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