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雎》,后妃之德也《关雎》,后妃之德也。”的意思是:《关睢》(这首诗经里的名篇所表达的某种思想),就是后妃的品德规范。 “乐得以淑女配君子”的意思是:(《关睢》表达的意思是)乐意得到用淑女配君子的结果。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扩展资料: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 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 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周南·关雎 2.何为后妃之德意思是:后妃的品德规范。 出自《毛诗序》。 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译文: 《关睢》这首诗经里的名篇所表达的某种思想,特别是关于后妃的品德规范。《关雎》做为《诗经》里面关于后妃的品德规范的代表,就是用来更正天下万民与规范夫妇伦理的。而且无论是谁都应该遵守,百姓也该遵循,黄上也该遵循,风是关于后妃的品德规范,用来教化百姓,用国风感化,用教化训诫。 扩展资料: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中国先秦时代民歌。是《诗经》的首篇,又为十五国风第一篇。 《关雎》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之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 乔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的名句。而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的故事的原本。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参考资料:毛诗序_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关雎_百度百科 3.在诗经中,对于《关雎》,有个说法是说它反映的是后妃之德,到底该《毛诗》是比较有名的把一切往皇家上按,朱熹也有这个倾向,但他的评论很多还是有深度的。我们现在学习《关雎》只要从他的本意来入手就好,关雎本身是民谣,反映的是情爱,或者也有老师教,是反映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后妃之德,现在普遍评论是道学家们的曲解,他们是用诗经去为自己的学说开路的,只是学习的话不用理他。 诗经是民歌的汇总,“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没有那么多暗刺。你读完这么朗朗上口的诗,明了他的字面义,再去一遍遍诵读它,就会有属于自己的理解。 如果冠以后妃之德等的名义,《诗经》的时代性就被局限了。 但是《诗经》里有些诗的确是反映当时朝政的,不能一概而论,当然《关雎》不是啦 4.毛诗序是什么毛诗序《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 汉儒往往如此。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这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礼记·乡饮酒礼》载: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 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 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动:感动。 ⑨化: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①志之所之: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 志而产生。 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②乖:反常。 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 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正义》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②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③赋: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 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比喻手法。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 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 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 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⑥雅:指雅诗。 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 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⑦颂:指颂诗。 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⑧刺:讽刺。 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 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 5.诗经中 有一篇是描写 男子应具有什么气概,女子应具有什么品德 其实《诗经•简兮》中却有这样的描写: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意思是说,魁梧英武的男子,在宗庙前表演万舞,身强力壮如猛虎,手执缰绳如执组。这是要求男子魁梧雄壮,有男子气概。在这里,美男的标准就是要孔武有力。 另一首诗《诗经•淇奥》中的思春女子以这样的审美标准来赞美自己的情人: “瑟兮涧兮,赫兮I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这段话的意思是:仪态庄重,心胸宽广,威武雄壮,容光焕发,这样神采飞扬的君子,不能忘记他啊!这都说明,古代有许多女子很欣赏那堂堂一表的男子汉气概。 《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毛诗.序》:"<;葛覃>;,后妃之本(本份)也。后妃在父母(公婆)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穿换洗过的衣服),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娘家的爹娘),化天下以妇道也。" 笔者先讲解《毛诗.序》中"后妃之德"、"后妃之本"等等的用意。古人的用意是说,《诗经》中说的这种事情或品德,是皇后或妃子应该做到的,或者应该具备的;而且天下的百姓也应该这样做。所以我们看到,<;关雎>;及<;葛覃>;等诗,序言明明讲是"后妃之德"、"后妃之本"可是诗中描写的却是村姑或普通的乡间女子。这其实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道德的规范也好,做好人的标准也好,对任何人都一样。你是后妃、王公贵族、朝廷官员等等,你应该这样做;你是平民百姓,也应该这样做。 在中国古代,女子出嫁后,只要父母亲还在世,必须择时归宁,从后妃到普通百姓都一样。除非遇到战乱,如战国时期当两个诸侯国交恶时才会有暂时不归宁之事。 那么,什么样的品德应该保持呢?作者就举例了: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这几句是说,将葛藤割下来煮,织成粗布或细布,再制成衣裳,不管是粗布或细布的衣裳,我穿着都不厌倦。前两句体现了一个"勤"字,后一句体现了一个"俭"字;这几句想表述的道理即:淑女也好,君子也好,都要保持"勤劳俭朴"的美德。 另外一点,古人对整洁是很讲究的,在外出之前,要香薰衣服。上朝或出席一些庆典等,更要薰香和沐浴(参加祭祀前还要斋戒),表示虔敬。所以这首诗还讲了一个古人必须遵从的品德及礼仪:作为一个人,要俭朴,不管是粗布或细布的衣服,我们都不要嫌弃或有分别心。但是,仪表一定要整洁,不能邋遢。 6.从哪里看出春香乱解《诗经》,陈最良错解《诗经》真巧,正好手边摆着《牡丹亭》。 春香先是学关雎叫声,这就已经乱了,因为关雎其实是起兴,内容不一定是实的(但是我确实喜欢春香的真) 春香还说 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谐音河之洲)家里。(毕竟没念过什么书,只听个谐音罢了) 而陈最良是代表着一批封建腐儒的。他强把关雎解成后妃之德,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直陈男女之爱是万不可能呢,更不可能在课堂上说,一般都解成后妃之德,强说是女子恪守妇道,来辅佐男人的淑良之德。 这一错便是礼义之错,消磨人性本真之错。 7.为什么中国古代不让女性学习其实我国早期男女基本是平等的,上古之时农历三月三,高媒之会,少男少女们自由恋爱,浪漫的气氛恐怕我们现代人也自愧不如了。成型于周末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诗经里面的《硕人》《有女同车》里面的美女形象恐怕今天的电影明星也自愧不如吧!而到了汉朝的时候女子还有改嫁的权利,楼上提到的蔡文姬,还有后来改嫁卫青的那个公主不都是好的例子么。上古之时民风纯然,秦汉去古未远,男男女女们总都还是平等的。但是这个时候开始,男女之间的执事就有了区别,诗经里说后妃之德要如螽斯一般多生育儿女。而政治和战争这样的事情主要就有男人完成了。所以 女儿们读书的机会就少了,不是不让她们读,而的确是没有什么读的必要(你想想那时候都是些什么书,除了史书就是历法兵法书,让女儿家读来干嘛?)。这最初并不是一种压迫,仅仅是由于分工不同罢了。至于女儿家为什么主内,恐怕一则是出于保护,而来也是因为自身心细慈爱适于教子罢。 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人应为宋儒。宋一朝,由于国力式微,文化也一改我中华的大气,变得小家子起来,特别是宋儒们,成天不做什么事情,要么胡乱跟改前人的书籍,给自己的学问找依托,要么就搞窝里斗。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回家了又不许女人跟他闹,就搞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简直就是灭绝人性!!!最变态的就是朱熹,竟然逼自己的小姨子守寡,简直就不是个东西,他当官的时候别人说要和谈,他偏要进攻,后来人家主战,他又说是要和谈,根本就是个垃圾货色。所以啊,这个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能扣到古人头上,古人是很多人,大家只要记住宋儒以及朱熹就算是抓住主要矛盾了~~(以下省去若干字) 不过这以后,女子可读的书目却越来越多了,但大多也是写小说杂谈,不过也有象归有光的媳妇一样可以问相公借书读的女子,借来的书莫非经史子集,可见一般的文人还是不反对女子读书的。只是和前面说的一样,女子读了数的确没有多大用处,所以读的便少了。倒是女子不得入学堂,估计最早恐怕也只是为了怕扰乱男生的心思立下的一条规矩,你从红楼梦里面知道那并不是什么好地方,或许这样也正保护了姑娘们呢。呵呵。 但是就算是这样,闺中还是出了不少才女,李清照,薛涛,苏小妹,还有那个帮曹雪芹写红楼的脂砚斋,不胜枚举了,她们犹如一颗颗奇光异彩的宝石镶嵌在民族的历史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