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四种:(1)对校法。 就是用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读,只校异同,不定是非。即使祖本或别本有误,也照录下来,然后用其他方法校正。 (2)本校法。就是把同一部书的有关文句进行比较、选择,前后互证,订正错误。 如《战国策•楚策》:“(黄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若按照原文解释,那么黄雀已经被“调乎酸醎”之后才“坠于公子之手”,显然不对。 下文是“折清风而坛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两句比较,能判定“倏忽”一句是错简,应在“昼游”句之前。 (3)他校法。就是用其他书校本书。 如《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孔子家语•正论》的引文为证,说明“曰”字是“由”字缺笔而误。 (4)理校法。就是根据文字、音韵或文理、语气等判定正误。 如《礼记•大学》:“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先”字费解。 俞樾以“近”字古文作“岸”,与“先”形近为根据,又考下文“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先”“远”对文,因此确定“先”为“近”字之误。 2.孔子校勘古籍有哪些基本原则开拓文献资料整理工作的先河,是孔子除哲学、思想、教育之外对人类的又一大贡献。 他编辑、整理了《周易》、《春秋》等《六经》(《六艺》),并持有科学严谨、“述而不作”、“微言大义”的态度,对后世几千年以至当今影响极深。他的最大贡献是整理和校勘了大量重要古籍。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 校勘是古籍整理的核心工作。中国历代对目录与校勘这两门学问都非常重视,同时对于二者的争议也比较大。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为校勘工作创立了优良传统的人。他总结出校勘的三大原则:第一,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第二,崇尚平实,排斥虚妄;第三,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3.《大学》中的“于缉熙敬止”是什么意思“于缉熙敬止”的意思是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 这句话出自先秦书籍《大学》中的《大雅·文王》。 原文: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翻译: 累世都光荣尊显,深谋远虑恭谨辛勤。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在这个王国降生。王国得以成长发展,他们是周朝栋梁之臣。众多人才济济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宁。 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伟大的天命所决定,商的子孙成了周的属臣。商的那些子孙后代,人数众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顺应天命。 注释: 厥:其。犹:同“猷”,谋划。翼翼:恭谨勤勉貌。 思:语首助词。皇:美、盛。 克:能。 桢(zhēn):支柱、骨干。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据《校勘记》谓“桢”字唐石经初刻“桢”,后改为“祯”,“祯”,吉祥福庆之意。此说亦通。 济济:有盛多、整齐美好、庄敬诸义。 穆穆:庄重恭敬貌。 缉熙:光明。敬止:敬之,严肃谨慎。止犹“之”。 假:大。 其丽不亿:其数极多。丽,数;不,语助词;亿,周制十万为亿,这里只是概数,极言其多。 周服:服周。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缉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4.孔子对“诗经所做的贡献是什么在孔子之前,中国早已有《诗》,它是古代奏乐时相配的歌词,乐与诗是密不可分的。 本来只称为《诗》,汉代儒家将其列为经典之一,故改称《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创作,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它包括的时期共约五百多年,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 相传周王室有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的制度,称为“采诗”。主管音乐的太师必须经常地征集、编写和整理一些歌辞。 好的歌辞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不好的被淘汰、删削。这样,久而成册,就是《诗》。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哀微,宫失其守,礼坏乐崩,诗或有句而不能成章,或有章句而不能成篇,而且与音乐脱节,无法歌唱。 另外当时各国口语不同,在转相传授、抄录中,错误在所难免,有些传本零落不全。 不同版本中相重复的诗篇加在一起达三千余篇,这不利于孔子的教学工作。因此,孔子整理古代文献先从删定《诗》的篇章着手。 孔子参照各个抄本,进行校勘核对,辛勤地做了一番整理工作。 首先删去了重复的篇章,经过删削后仅存三百零五篇,进而将这些篇章归类,分《风》、《雅》、《颂》三类。 其次,是把整理过的诗篇都配上乐谱,能够弹琴歌唱。全部《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完成了这项工作,孔子得意地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诗歌的乐谱才入了正轨,错乱的歌词才有了头绪。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这一工作规模宏大,几乎涉及到当时全部流行的歌词和乐谱,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5.毛诗序 名词解释将诗的情感特征与言志联系在一起予以较系统地论述的是完成于汉代的《毛诗序》。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 ,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 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 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毛诗序》总结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经》的理论主张,经汉景帝时赵人毛苌之手又有重要发展,并形成文章,其后再由毛苌弟子辈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而成。 6.阮元校刻本是什么意思阮元校对、刻印的版本。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尚书》 58篇.〔阮元校刻本〕 《诗经》 30卷.〔阮元校刻本〕 《周礼》 6卷.〔阮元校刻本〕 《仪礼》 17卷.〔阮元校刻本〕 《礼记》 49卷.〔阮元校刻本〕 《春秋左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春秋公羊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春秋谷梁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孝经》 18章.〔阮元校刻本〕 《尔雅》 19卷.〔阮元校刻本〕 《论语》 20篇.〔阮元校刻本〕 《孟子》 14卷.〔阮元校刻本〕 经部·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 王弼等注、孔颖达疏 10卷.〔阮元校刻本〕 《尚书正义》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 20卷.〔阮元校刻本〕 《毛诗正义》 郑玄笺、孔颖达疏 70卷.〔阮元校刻本〕 《周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 42卷.〔阮元校刻本〕 《仪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 50卷.〔阮元校刻本〕 《礼记正义》 郑玄注、孔颖达疏 63卷.〔阮元校刻本〕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孔颖达疏 60卷.〔阮元校刻本〕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徐彦疏 28卷.〔阮元校刻本〕 《春秋谷梁传注疏》 范宁注、杨士勋疏 20卷.〔阮元校刻本〕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9卷.〔阮元校刻本〕 《尔雅注疏》 郭璞注、宋邢昺疏 10卷.〔阮元校刻本〕 《论语注疏》 何晏注、宋邢昺疏 20卷.〔阮元校刻本〕 《孟子注疏》 赵岐注、宋孙奭疏 14卷.〔阮元校刻本〕 7.一等诗经二等史书你说的是经史子集吧?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