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谱曲入画.你是怎么理我觉得这句话概括得非常好。 歌和画是两种古老而常见的重要艺术形式,谱歌作画这两种艺术行为虽然过程或许艰辛,但是乐在其中,特别一个好的作品出来的时候。 说诗歌是他俩的结晶,就把诗歌的艺术价值很明显地突出来了,也说出了诗歌的主要来源渠道:就是在谱歌作画的过程中,由这两种文雅艺术行为激发起的一种神秘情绪--诗情,促使我们脑中突生灵感,冷不丁就吟出一个佳句,甚至一首传世佳作。 其实诗、歌、画本就是紧密相连的,如果需要一个佐证的话,不是有人赞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嘛! 回头想想我大学那阵写诗,没有什么灵感的时候,就去一个人去听歌,往往诗情涌溢,时常能吟出几个好句。 以上个人浅见。 2.文红线:事见唐袁郊所撰《甘泽谣》中的《红线》。 薛嵩、田承嗣均为安禄山部将,降唐后各霸一方。红线是薛嵩的侍婢,具有超人的力量,她以神术潜入戒备森严的田府,巧妙地从田承嗣枕旁取回其供神金盒,薛嵩随即遣人送回。 这一有节制的威吓行动,迫使田收敛其狂妄气焰,红线则功成身退。 据《唐诗纪事》载,薛嵩确有一名叫红线的侍女,善弹阮咸琴。 因其手纹隐起如红线,因以名之。明代梁辰鱼据以撰《红线女》杂剧,京剧中《红线盗盒》亦取材于此。 薛嵩是名将薛仁贵的孙子,归顺唐朝后,驻扎在潞州当节度使。本来,节度使的架子很大的,但是皇帝被蛇咬过了,赶紧让节度使们结成亲家,互相牵制,薛嵩、田承嗣、令狐彰三个节度使就是互为姻亲。 但是,田承嗣不卖账,他看中人家薛嵩的辖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借口自己患了热毒风,要借一片山东地方来纳凉。还选了三千个“外宅男”,也就是干儿子,雄纠纠气昂昂地准备踩过界。 诸位知道,艺术是世界的,土地是自己的。刘备借荆州怎么可能还呢? 但薛嵩没有办法。 人家都放言了要找良辰吉日住进来了,住不进来就打。他即使不怕揍,也怕在自家院子里砸到花花草草,砸到小朋友啊。 这时,他的侍妾红线过来了。一听薛嵩说起他的麻烦,红线就笑了。 薛嵩气极:“田承嗣良心大大地坏,这种坏东西今后还要大批到来,杀不胜杀,防不胜防,俺的土地要是丢了,那还对得起祖先吗?”红线说:“你先别急,你帮我写一封给田承嗣的慰问信,准备一匹马,我一更天出门,三更天就可以回来,保管一切漂漂亮亮,没有你的麻烦。 ”薛嵩还在半信半疑,一看,红线已经戴上了一个面具,怀揣匕首,换上了一身蜘蛛侠打扮了。 薛嵩大惊失色之间,红线已经像风一样撮走了。 于是,在某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两湖节度使田承嗣的中军大帐里,偷偷潜入了一个女版蜘蛛侠。 她跳过了一幢又一幢的屋顶,穿越了一重又一重的门,看到那些“外宅男”都在门廊外睡得横七竖八,听见营帐外巡逻的士兵们沙沙的脚步声,田承嗣睡得呼呼作响。 红线从房顶上倒吊下来,无声无息地走到田承嗣的床前,猫一样地跳上床去。 她将床上的锦被掀起一角,看到田承嗣手边还放着一把剑,剑边就是那个要命的盒子。红线一看,眼都直了!那可是从西域传来的珐琅盒子呀,纯手工打制,价值连城啊。 红线本来都一刀结果了田承嗣那个猥琐男,但想想他口味尚可,就给他割了顶上一圈头发。 ——那时的男人很少谢顶,但是,自田承嗣开始,中年老生开始流行“地中海”发式了。 本来红线就想顺了盒子就走的,但是想到薛嵩这个家伙,经常罚她们背成语字典,红线也算是有文化的小妾了,知道买椟还珠是要挨骂的。叹口气,把田的官印、头发、生辰八字以及找得到的纸片都放在盒里,一溜烟逃走了。 田承嗣一觉醒来之后,发现宝盒不见了,再一照镜子,惨叫一声:猪啊!他只好自认倒霉,派军队四周找他的宝盒去了。正在悲伤,就收到了薛嵩派人送来的信:“昨天晚上有人在阁下身边捡到宝盒,还给阁下理了理发,现在我把盒子还给你,别紧张。 你的亲家薛嵩上。 ”田承嗣惊出一身冷汗,一想,要是薛嵩想要他的小命,岂不是易如反掌?倒贴了缯帛三万匹、名马二百匹,送给薛嵩。 还结结巴巴地解释:“那……那些外宅男,只是海外自卫队,我现在把他们都遣散了,不……不敢跟您过意不去,您,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吧?” 薛嵩潇洒地宽恕了田承嗣。 后来,田承嗣终于查清楚是一位蜘蛛侠干的,郁闷至死,只好下令,全营配备强力杀虫剂。 聂隐娘:事见唐·裴?所撰《传奇》中的《聂隐娘》。聂隐娘为魏博大将聂锋之女,十岁时被一女尼用法术“偷去”,教以剑术,能白日刺人,人莫能见,乃送归其家。 而身怀绝技的聂隐娘,又自择一个仅会磨镜、余无他能的少年为丈夫。 聂父死后,魏博主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和,欲令聂隐娘暗杀之,聂却转而投刘。 后刘昌裔入觐,聂告别而去。刘死后,聂又至京师刘柩前恸哭。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标准侠客形象,无过于此。 唐朝是一个任侠使气的好年代,天下侠客,如雨后小蘑菇到处都是,连李白自己都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爽得很。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最诡异的侠客聂隐娘,来无影,去无踪,摘花杀人,一苇渡江,深藏功名。 唐朝贞元年间,大将聂锋有个女儿叫聂隐娘,十岁那年,一位比丘尼师父来化缘,看中她的聪明,想向聂锋讨要她,聂峰当然不答应。尼姑只留下一句话:“就算将军把女儿锁在铁柜,她终究会被我带走的。 ”聂锋为防范意外,加派许多护卫看守女儿。夜里还不见什么风吹草动,他以为安全了,赶紧到女儿房里查看,结果隐娘真的不见了! 隐娘连夜被带到一个大石洞里,吞下一颗药丸,拿着一把宝剑,和两个一般年龄的女孩一起学习攀岩走壁。 第一年,隐娘刺猿猴而百无一失;第三年,隐娘能一剑刺中天上飞的老鹰,剑也越变越短;第四年,隐娘可用羊角匕首当街杀掉恶人而不引人注意;第五年,师父让隐娘去杀人,说某大官害人甚多,吩咐她夜中去行刺。 聂隐娘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 3.文言文一宇之师翻译一宇之师?这我不知道 一字之师倒是听说过。 这里就给个一字之师的吧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示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3:“杨诚斋与同舍谈及于宝。一吏进曰:‘乃干宝,非于也。 ’问何以知之?吏取韵书以呈,‘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诚斋大喜曰:‘汝乃吾一字之师。 ’” 〖用法〗作宾语;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近义词〗一字师 【典故】唐代僧人齐己,对诗文很有兴趣。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 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 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 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出自《唐诗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