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峡某个句子的赏析自三峡七百里中[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 重岩迭嶂,隐天蔽日[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 至于夏水襄陵[5],沿溯阻绝[6]。或王命急宣[7],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9]。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0]。绝巘[11]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2]。 清荣峻茂[13],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14],林寒涧肃[1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16],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7]。 故渔者歌曰:“巴东[18]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19]裳!” [作者简介]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南北朝时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父亲郦范,为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假范阳公。 郦道元历任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因侍中城阳王微进谗,被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又被图谋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萧宝夤(yín)所害。平生好学,博览群书,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流传于世。 [注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瞿塘峡在四川奉节县东,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西陵峡在湖北宜昌县西。 三峡连起来古称七百里长,现在计算约二百公里。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江两岸高山连绵,没有一点断缺的地方。 略,稍微,一点儿。阙,同“缺”。 [3]重岩迭嶂,隐天蔽日:重重迭迭的山峰,把天日都遮住了。迭与重同义。 岩,高峻的山。嶂,象屏障的山峰。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如果不是下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非,若非,如果不是。 亭午,日至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 [5]夏水襄(xiāng)陵: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山陵。 襄,掩漫。陵,山岗。 [6]沿溯(sù)阻绝:沿江的旱路和水上行船都阻断了。沿,顺着水边走,指沿江的旱路。 溯,逆流而上,指水路而言。 [7]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廷有命令急于召宣。 [8]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达江陵。白帝,古城名。 在四川省奉节县东。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 [9]其中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段路程之间是一千二百里(现在计算约三百五十公里),即使是驾着流星,乘着疾风前进,也都比不上船行这么快啊。奔,大而飞快的流星。 御,乘着、驾着。不以,不如。 [10]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映出清光,倒映出山峦的影子。湍,急流的水。 潭,深水。 [11]绝巘(yǎn):陡峭无可攀登的山峰。 [12]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从山崖上流下来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于怪柏之间。漱,冲刷。 [13]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14]霜旦:下霜的早晨。 [15]涧肃:山涧里清冷寂静。 [16]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高山上的猿猴,拉长声啼叫,互相唱和着,连绵不断,声音凄凉而怪异。 [17]哀转久绝:悲哀宛转,很久才能消失。 [18]巴东:郡名,现在四川省东部云阳县。 [19]沾:浸湿。 [译文] 从(长江东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七百里当中,两岸山连着山,连一点低凹豁开的地方都没有。 重重的山崖,层层的峭壁,隐蔽了天空,遮住了日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大山的时候,顺流航行、逆流航行都被隔断了。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往下传达,(那就驾舟)行船顺流而下。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那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行船)快啊。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另是一番景象了)那就是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流,倒映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流和瀑布,飞泻冲激在山崖之间。(这里)水清澈,树荣茂,山高峻,草繁盛,实在是有很多(优雅的)趣味。 每逢天初晴的日子,或者是结霜的早晨,树林里(一片)清寒,山涧中阴森,萧条冷寂。(在这时)常常有高处的猿猴长声呼叫,叫声像一种悠长的曲调凄凉异常,空旷的山谷传送荡漾着回声,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中巫峡最长,猿啼三声(就叫人)泪水沾湿了衣裳!” [讲析] 长江三峡是我国一个风光壮丽的地方。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长约二百零四公里。 《三峡》这篇文章是从《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中节选出来的。 《水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书,记载了我国古代水道系统分布的情况。作者大约是三国时人,姓名已不可考。 作者在这篇文字里,对三峡的地理形势和自然景色做了生动的记述和描绘,歌颂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第一段着重写三峡地理形势的险峻。 “两岸连山”,具体描绘出长江西岸山势连续起伏的状态,接着用“略无阙处”一语,加强了连绵的气势。“重岩迭嶂”,进一步写出山势高峻陡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夸张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三峡狭窄、险峻的特点。这样写,给人以清冷、幽深的感觉。 这一段,作者抓住三峡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描绘,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第二段起作者着重写一年四季里三峡景物的变化,不同季节各有奇观。 先写。 2.余秋雨《三峡》赏析三峡,博大的中华文化意象——《三峡》导读 《三峡》一文与其说与景有关,不如说是作者心中内敛却激越的丰富情感的外在体现。 文章脉络清晰,由引子和三部分正文组成。 引子开门见山,点明了三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专用,却被传记千年。 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阙《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 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莫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作者在此处不吝笔墨地摘录了舒婷的《神女峰》,于是,一个虽残破却仍留在整个民族心中的神话就这样被描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直接,简单,却有无究的色彩,与千百年前的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异曲同工。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 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 有万千思绪,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梦里,怕者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泪轻垂的神女,盈盈浅笑的昭君,问天索地的屈原,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 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三峡》教学设计 首页>>上一页>>本页 杨红梅 陈玉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板块】朗读—品析—欣赏—背诵【教学过程】序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三峡》(展示课题)。先看三峡简介(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辑录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啊!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为四大板块进行(文字投影)教学板块之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音把语音读准。 2.再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顺。(第1、2步中穿插字词落实)3.听老师带着惊叹、赞美之情吟诵课文。 学生学读。4.读完课文,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自由讨论交流一下。 教学板块之二:品析课文,领略美景。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老师起个头:三峡的山美。同学们可接着说:水美、激流美、瀑布美、树美、声美、高猿美、民谣美、秋天美……2.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模糊的影像了,但太模糊了,能不能在后面加一句描写的话呢?譬如:三峡的山美。 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同学们准备一下,先在小组里说,后在班上说。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之美)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是文字能穷尽的呢?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你能再说一句想像的话吗?老师给大家作个示范:三峡的云美,。 3.《三峡》 的赏析一、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研究 1.材料的安排。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语言的运用。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①使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②抓住精彩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③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问答题提示了背诵的思路,适宜先解决问答题,再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线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参考答案: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将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教学建议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 二、涵咏品味。 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得到作者的欣赏之情,他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 有关资料 一、郦道元生平 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 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 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 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 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 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 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 4.三峡古诗文鉴赏600字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 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 “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 “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5.三峡的赏析郦道元的《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注》卷三十四,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郦道元(南北朝时期北魏人)的《水经注》一书,虽然是一部地理学著作,但由于其中记述出川风物、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的文字,十分优美、洗炼、生动、逼真,所以使得《水经注》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中的很多片段,作为语言文学作品,选入了大学和中学的语文课本之中,《三峡》就是其中之一。 《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全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 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 郦道元被称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创始人,他的《水经注》中的写景文字以峻洁著称,所谓“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这一点在《三峡》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文章开头,先总述三峡形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相连,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岩重重,陡障叠起,遮蔽了夭空和日光,不是在正午和子夜时分,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 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描绘,三峡山高峡窄的形势,便令人如身临其境了。 文章第二段写三峡之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溢上山陵,来往于江上的船只都被阻断。 有时朝廷有紧急宣诏急需传达,使者早晨坐船从白帝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这段路程有一干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能比这更快了。写夏天水大流急,只用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八个字,而为了说明水大流急的实际情景,下面用“或王命急宣”这样一件事例,就十分具体、形象、有力地给予说明了。 其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叙述,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是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发议论,这种议论更加深了读者的感受和印象。 按着时序,本该先写春,但文章却光写了夏,因为三峡山高峡窄,夏季水大流急,峡中江水最有气势,最有特点。 而写了夏,本该跟着写秋、写冬,但接下来第二段文字却又先写春冬:“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两季,峡中江水白浪翻腾,湍急而流,至宽阔处,则深潭碧绿,清波回旋,婆娑的倒影中,只见断崖绝壁处,千年古柏,怪状奇形;瀑布涌泉,自天而落,玑珠银柱,飞溅喷射在山林之间;水流清澈、林木繁荣,山势峻险,茅草茂密,这江峡景色,真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前面先写夏,着重写夏水暴涨,此时三峡最大特点是水大流急,写此则无暇顾及其它。 而相对于夏水暴涨来说,春冬则水势最为平稳,也最有对比的特点,写这两季的三峡,有暇赏玩峡中丽影,两岸风光,以补前节之未及,所以文中以“清荣峻茂”四字,极写此时三峡之秀美,并情不自禁地赞叹其“良多趣味”。 最后,文章才写到三峡秋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6.三峡古诗文鉴赏600字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