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文书签怎么做材料:卡纸,打孔器,剪刀,笔 做法如下: 1.首先把卡纸剪到需要的大小,然后用打孔器在卡纸上面打个孔。 2.然后再将卡纸的4个角的角剪掉。 3.接下来用笔在正面画上你喜欢的图案,在反面写上你想写的古诗句。 4.最后把绳子双起来从洞里穿过,再把绳子开口的两头从另一头线圈里穿过,带紧。 5.把书签稍微填色装饰,就做好啦。 扩展资料: 为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多用纸、赛璐珞、或陶瓷等制成。 书签画面随意,取材广泛,哪怕是一张用过的火车票、飞机票都可以当作书签,除图面内容外,艺术化的书签也常在材料和造型上有所创新。书签比折书等记页码方式更方便,对书的损坏度更低,是很好的一种记页码方式。 古代指悬于卷轴一端或贴于封面的署有书名的竹、牙片、纸或绢条,指贴在线装书书皮上的标有书名的纸或绢的条儿,其上的文字可以手写或印刷。有些新式装订的书也仿照它的形式直接印在书皮上。 书签种类还有:电子书签、金属书签、Word书签、植物叶片书签。 参考资源来源:百度百科:书签 2.诗经《采薇》全文是什么《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玁(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书签的做法做好后画上跟有名的古诗句的图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 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 《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读: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 夫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读: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领导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31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 千夫所指,无疾而。”是说流言猛于虎。 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 《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 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的骨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 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 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 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 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 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 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 而最近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 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 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