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是诗的意思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长长的原上草哇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野草野花蔓延着掩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这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应考的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命题诗,题目前要加“赋得”两个字,内容类似咏物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惜别之情.借春草表达情意是古人惯用的手段.“青”,谐音“亲”、“情”.春天是青草发芽的时候,也是人最思念亲人的时候.青草年年长,思念也会年年加深.野火烧不尽野草,空间隔不断友情.野草遮住了道路,你就不要走了吧?野草塞满了道路,该有多么难走!野草是那么荒远,你何时才能回来?我虽然不愿意你离去,你却不得不远行.这莽莽的青草,见证着我们的友情.说白了:朋友,你就要远行了.我们何时才能相见呢?等到明年青草再绿的时候,我该多么想你呀.这路途遥遥,又让我多么担心你呀!不过,我们的友谊像青草一样常青,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 2.一首叫“送别”的古诗是什么意思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①, 问君何所之②。 君言不得意, 归卧③南山陲④。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注解】 ①饮君酒:劝君喝酒。 ②何所之:去哪里。 ③归卧:隐居。 ④南山陲:终南山边。 【韵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 敢问你要到哪里去? 你说人生之事不如意, 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 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 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 【送别】 作者不明称为:无名氏。(隋末) 杨柳青青著①地垂, 杨花漫漫②搅天飞. 柳条折尽③花飞尽, 借问行人④归不归. ①著:(zhuб)接触,贴近。 ②漫漫:遍布的样子 ③柳条折尽:折柳条是古人表示送别的一种象征。“柳条折尽”表明思念至深,恋恋不舍。 ④行人:出征的人。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送别 清·沈树荣 落叶枫林两岸秋, 曾于南浦动离愁。 只今一片江头月, 不照归舟照去舟。 3.《送别》全诗是什么意思《送别》全诗的意思是: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4.《送别》这首诗的意思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5.王之涣的古诗送别的诗意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 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 【评析】 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 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 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唐诗评注读本》中说:“此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 《唐诗解》中说:离别之多,柳尚不胜攀折,岂人情所能堪! 唐诗中折柳送别的诗句俯拾即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之一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以上诸诗皆道离别,其中酸苦,唯解人知也! 6.王维古诗《送别》及意思一、古诗原文 《送别》 作者:王维(唐)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二、白话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扩展资料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 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别 (王维五言古诗)。 7.《送别》的意思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 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叮锭耻瓜侪盖抽睡处精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询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