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百话怎么样全文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来赏析唐诗。 需要纠正的一点,这里的初、盛、中、晚是指唐代政治、经济而言,盛唐只是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而不是诗的或说文学的全盛时期。 施老师提出对于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在讲解作品的时候往往涉及当时的官吏品级制度、军事制度、时局情势、人文风俗等,得以一窥时代风气。 每一部分后面都有一个总结性的余话。同时,广泛援引后世所著诗话,展现各时代诗人对此诗的不同理解,从而对诗意得出一个较合理的推断。 通过此书,可以对唐诗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掌握。我以为,这种诚恳、踏实、普及性的书籍是当今人所需要的。 2.谁能给我完全解释一下李商隐的《锦瑟》要比施蛰存《唐诗百话》里的朦胧“锦瑟”千古谜 ——李商隐《锦瑟》诗诌议 ★ 龚 焱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一生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无题》诗,更是代代共诵,人人传唱。 李商隐的《无题》诗确实堪称一绝。所谓“无题”,是诗人别有寄托而又不愿明说,就用“无题”名篇。此外,也有诗人仿照《诗经》的办法,取诗的起首二字作为标题,而标题又不能概括全诗的主旨,这类诗仍属于“无题”之类。 李商隐的诗集开篇第一首,题为《锦瑟》,人们也把它看作是无题的作品。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诗成了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原诗是这样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是朦胧的。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 通读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究竟是一位情人呢,还是某种令其神往、促其献身的政治目标?诗中没有明说,也未曾暗示。诗人把这最大的“一团模糊不清”交给了读者。 总起来看,《锦瑟》不可能不是一首“自道平生之诗也”。 但许多人却刻意求深,力图发掘出这首诗的所谓“隐秘”。有的认为,李商隐“婚王氏,时年廿五,意其妇年正同,夫妇各廿五,适合古瑟弦之数。”有的认为,“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 “或云锦瑟,令狐楚之妾。”他们断言《锦瑟》是悼念一个女人的作品。 然而,许多人都不同意这种索隐式的解释。倒是苏东坡对《锦瑟》一诗的解释,既照顾了全诗中间两联四句与“锦瑟”的关系,又能概括五十年的饱和着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说:“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如:“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 不过,作为表现一般的“适、怨、清、和”情致的四句诗,对于李商隐来说,又当有它特定的含义。所谓“庄生晓梦迷蝴蝶”,在“适”中又蕴含了“迷惘”的成分,这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所特限了的;所谓“蓝田日暖玉生烟”,在“和”中又孕育着“可望而不可及”的短暂希望和最终破灭,这同样是被“当时已惘然”所限制了的。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李商隐这首《锦瑟》诗的中间两联四句中,似乎还存在“獭祭”的痕迹。唐宋人作诗每有先得佳句而后成篇的,这自然就增加了索解的困难。金代元好问对《锦瑟》早有论定: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他的见解,应当是颇有见地的。 参考资料: 3.首先多读诗词找语感这个是第一步必须的,其次要懂一点诗词的不同体裁格式的知识.比如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写出来分别有什么要求.了解这个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施蛰存写的《唐诗百话》.再进一步就要具体了解诗词的格式、音律要求,可以看一下王力写的《诗词格律》.最后,最好还要有一点音韵学的知识做基础,可以随便涉猎一下古人写的音韵学的书,广韵之类的东西,因为这样写出来的诗词会比较有古典韵味(因为现代普通话很多语音跟古汉语有较大区别了,唐音算中古汉语),当然最后这一点不顾及也罢,算是比较高的要求了.。 4.【鹧鸪颈联副词赏析(乍丶才)】颈联侧面烘托,续写鹧鸪的声音:诗人用一 “闻”字,紧承上句的“啼”,用一“唱”字,暗应鹧鸪之声(佳人唱的无疑是仿鹧鸪凄唳之声而作的《鹧鸪词》),继续从侧面来烘托鹧鸪声的凄恻、哀怨——羁旅游子闻声而泪湿襟袖,红粉佳人才唱而低首蹙眉.足见其声是多么感人!“乍”、“才”两个虚词,更突出了鹧鸪声那令人难以自持的感染力.在诗人笔下,“行不得也哥哥”既是鹧鸪凄唳的叫声,又是天涯游子怅悔离乡远行的心声,还是孤凄佳人对离人悲切呼唤的相思怨曲!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烘托之妙,勘与《陌上桑》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同工!尾联声形结合,浑然作结:“苦竹”,即唐竹,竹的一种,竹丛深密.在浩渺的湘江上,“行不得也哥哥”的声音凄婉回响;在夕阳西下的竹林里,鹧鸪正恓惶地寻觅今夜栖息的窝巢.一个“阔”字,使鹧鸪之声越发显得凄唳悲切;“日向西”,使得景 象也越发幽暗枯寂.我们不禁会想——那声声回响的叫声,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那恓惶觅巢的身影,是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的鹧鸪呢,还是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他们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归宿么?……言虽尽而意无穷,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浑然而出,宕出远神,令人怅惘.“深得比兴之遗 ” 也!(《圣叹选批唐才子诗》) 全诗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络,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世人誉之为“警绝”.不过,对于此诗的理解,也有极为矛盾的评论——朱东岩在《唐诗鼓吹》中说这首诗“纯用比、用兴,故佳”;而金圣叹在《选批唐才子诗》中却说,此诗病在全用赋体,使读者无所感动咏物诗,他独爱其末句,“深得比兴之遗也”;华师大施蛰存教授在《唐诗百话》中又说,朱东岩说此诗好在“纯用比,用兴”.他既没有指出比兴的意义在那里,我们更是无法索解.金圣叹的思想混乱到连自己也莫知适从.郑谷还有一首《侯家鹧鸪》诗,倒是比出名的这一首好得多:“江天梅雨湿江蓠,到处烟香是此时.苦竹岭无归去日,海棠花落旧栖枝.春宵思极兰灯暗,晓月啼多锦幕垂.惟有佳人忆南国,殷勤为尔唱愁词.”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是用双重比兴,比中有比,岂不是写得比前一首高明得多?我以为“郑鹧鸪”的代表作应该是《侯家鹧鸪》而不是这首《鹧鸪》;…… 其实,无论是成名作还是代表作,只要能体现作者的特色,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能经受历史的检验,就是值得重视的经典!一首(部)作品之所以成名,除了作者、作品自身的因素而外,环境因素其实更主要.就本诗而论,如果不是晚唐时期人们普遍凄苦、颓废的特殊背景,如果没有当时鹧鸪曲调的流行,如果当时同类的作品能稍微出色一些,如果当时诗坛还和过去一样大家辈出……那么,它一定成不了名,诗人“郑守愚”也一定成不了“郑鹧鸪”!所以,我认为还是该“就诗论诗”——这首诗咏物能传其神韵,写景能渲染其凄愁氛围,属对炼句亦极工致,咏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蕴深远.它是诗人当之无愧的成名作,也是诗人恰如其分的代表作(之一)!成名作只此一首,代表作却可以有很多,“李杜诗篇万古传”,汝确知何一首为其代表作乎?。 5.诗经的注本哪个好读经一般可从汉注唐疏入手,所以最好还是要看一下《诗经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比较不错,但是中华书局(不太确定,也可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毛诗传笺通释》并没有附上《诗经》原文,而全部都是解释性的文字。另外王先谦的三家诗考订是很有成就的。 如果你要研究《诗经》音韵问题,可能不太适合看宋人的注本,因为宋人对于叶韵有些滥用。 关于研究《诗经》音韵的问题不知道章太炎黄侃有没有好的资料可以参考,可以去国学论坛或者北大中文论坛询问。 以下是我从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一书中摘录整理的有关解释经文的几种体例,你可以稍微了解下。 注、传、说、训、微、故、解、笺、章句:自汉儒始,是时,学贵专门,不相通假,故释经文不出一家之言。 集解、集注、集释、集说:自魏晋始,荟萃众说,以成一书。何晏《论语集解叙》云:“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 正义:唐初最高统治者感到“经学多门,章句繁杂”,令孔颖达、颜师古整理五经义疏,每经只用一家的注解,而不杂他家之说。《易》从王弼注,《书》从伪孔安国传,《诗》用毛传、郑笺,《传》用杜预注,《礼》用郑玄注。 共计一百八十卷。这是后来合刻《十三经注疏》中最先写成的五部,其他八部,皆遵此例。 “宋学”:注解古书,至宋代而风气大变。有宋一代学者不屑墨守成规,拘束于一家之言,喜欢发挥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惜推翻前人就说,别创新解,以朱熹为代表。 清代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诒经堂续经解序》中说: 能守专家者,莫如郑氏康成。而其于经也,泛滥博涉,彼此通会,故能集一代之长。 能发心得者,莫如朱子。而其于经也,搜采众说,惟是之从,故能为百世之宗。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进一步指出: 由“专家”的途径发展下去,便流于拘隘;由“心得”的途径发展下去,便流于悍肆,这就形成了两派末流的大弊病。 参考文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给我的感悟是什么读杜甫《春夜喜雨》有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诗1000多首,大半是五言诗,其中大半又是五律,这首《春夜喜雨》便是五律中的名篇,历朝历代唐诗选本均录此诗。 且多有名家评点,如仇兆鳌、浦起龙、张谦宜、钱谦益、沈德潜、萧涤非、傅庚生等人。而诗本浅显,本不用再费周章,写什么随感,只近日重读此诗,颇有心得,便妄自菲薄,献一小文。 此诗既名“春夜喜雨”,可知是春季,重点则是“雨”和“喜”,这两个特点在诗中是如何展示,是读此诗一大关窍所在。 诗中首联,作者就告知读者这雨是在春季发生,点明题意。 颔联则是描写春雨的形态和神态,颈联写雨景,尾联写雨后之春色。每一联如初春之花,渐次绽放,却又层层递进,或直白,或听觉、或目视、或想象,句句含“雨”,联联带“雨”,构思之精妙,运笔之神奇,是大家手笔,又能细致观物,写出特点,更见用笔不凡。 那么这诗中“喜”从而来,吴小如分析作品和赏析文章,认为需通训诂、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查此诗背景为杜甫在成都所作,四川为粮田重地,又恰逢春季乃耕种之季,首联中“知时节”、“当春”为一喜;颔联用拟人手法,“潜”、“细”均表示雨来时轻、静,“写得脉脉绵绵”,说明不是暴雨,不伤物,为二喜;颈联中“云俱黑”、“火独明”,是作者所看到的场景,说明雨非常密集,而“春雨贵如油”,密而持久,对农作物有利,此三喜。尾联说雨后花次第绽放,香满“锦官城”,带来满城春色,则是四喜。 很多唐诗只能看整体,不能肢解,一旦逐句解释,这诗便不成了诗,诗意、诗趣也全无。又有很多诗只有佳句警句,全篇思想、用语并无多少可取之处。 这首诗可说整体好,浑然天成;句句好,形象生动;字字好,描摹细致。既有整体美感,却又见雕琢之细,无一句不扣雨,无一联不带喜。 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表现,则需细加分析,一一点出。 整篇而言,杜甫诗的句法、字法、声律,是唐诗中集大成之作,他就像武林高手用剑,看似剑招平常,却招招致命。 从字面看,初看平淡,如话家常,语言简朴,无难解之处,仔细琢磨,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耐人回味,咀嚼再三,便唇齿含香,最能见杜甫用字之妙,用力之深,乃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人造自然”。 清赵翼在《瓯北诗话》评价杜甫“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 这首诗便是如此。 首联为诗歌承启转合中的承,这首诗开句就点名题意,说明雨在春季而落,用拟人手法,把雨比拟成一个通晓事理的人,知道选什么时节,什么时间下雨,而用句浅明易懂,没有艰深之意。 再看颔联。唐初五言律诗由于艺术手法还不甚高超,颔联、颈联往往只做修饰之用,对诗意并无增加,在老杜手中却非如此。 这首诗中,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作者听到的雨,从人的感官而言,总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作者在室内听到屋外雨声潺潺,发现这雨不大不急,于是用“潜”、“细”两字,用字之“体贴入微”可见一斑。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三四传出春雨之神”,可谓评论恰当。 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作者走门门外看到的情景,是他的视觉观察。因为听到雨声,所以出门观望,从听到见,对“喜雨”的描述更进一步,作者的喜悦也更深一层。 颈联前者是“俱黑”,后者是“独明”,前半句是全景,后半句是独点,可全不掩点,反而形成强烈对比,让雨的形象更为鲜明。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则是作者的想。从听到看,从看到想,符合一个人的思维,使得这雨有了人的感情,正是这诗又一美妙之处。 尾联中,作者想象着第二日雨后花香锦官城的场景,明写花,却实写雨,一个“湿”字就体现出雨后花朵独有特征,一个“重”字也显示雨水持续时间之久,也见“喜”字。到此,承启转合,环环相扣,而诗歌一收,就此结尾,让人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作诗重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炼,全篇皆涣。按唐诗各选本,“红”均做花解,那么后半句何需“花”字;“红湿”指雨水落到花上,显湿漉漉、沉甸甸之感,“花重”同样是这般意思,明谭元春《唐诗归》评价:“‘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 ‘重’字尤妙,不湿不重。”可这前后句却有重叠之嫌,似有不妥,让人费解。 同样,通读全诗,无一处有重叠,均自从一体,到尾联,却出现“红”和“花”,便有突兀之感,许是老杜用词不精,还是后人注释有误,不解。 后记:常遇到这种情况,凡提到到杜甫,总要往他脸上贴金,说他忧国忧民,连写景状物诗也要带上“人民性”,即使名家也不能例外,我不敢苟同。 尤其这篇五言律诗《春夜喜雨》被说成是老杜为劳动人民喜得春雨而写的诗,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更显面目可憎。 那日,偶翻《春夜喜雨》,看到注解颇有意思,激发了我对此诗的兴趣,有了点想法,于是就想写点感受,可又怕想法浅陋,而研究杜甫的名家不知凡几。 于是重新翻阅寝室里近10本唐诗选本,和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