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人墓碑记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 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文学家。 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 两人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文坛。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 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因此,“二张名重天下”。 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 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 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 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 "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 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 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 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 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 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 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 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 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 《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2.吴中四杰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 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著有《震川先生集》。 其文善用简洁疏淡的笔墨,描写家人、朋友之间的日常琐事,言近旨远,充满感情。《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作极负盛名。 黄宗羲推宗其为明文第一人。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 杨慎: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 何景明: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在“七子”中,他的地位仅次于李梦阳,“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明史·何景明传》)。 他也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他在《述归赋》中披露自己的文学思想是“于古人之文,务得其宏伟之观,超旷之趣”;“不坠古人之余烈”。 有《大复集》38卷,《乡射礼直节本》、《雍大记》30卷,《学约》、《大复论》等3卷,《校汉魏诗》14卷,编定王右丞诗集5卷。 王守仁: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冯梦龙: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 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李攀龙:李攀龙是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被尊为“宗工巨匠”。 其《沧溟集》风行天下,历百年而不衰。他编的《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 曹学??著述30余种,诗文总名《石仓全集》,已佚,其中《石仓十二代诗选》收录福州文人遗诗甚多,清代被编入《四库全书》。 张溥:熟悉的有《五人墓碑记》,著作有《七录斋集》。 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 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 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 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 《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于慎行:著有《读史漫录》14卷,《笔尘》18卷传世,另有《谷城山馆诗集》20卷和《谷城山馆文集》42卷手稿,现存山东省图书馆。回乡家居时,他关心桑梓事业,参予重修《东阿县志》,自编《兖州府志》。 他于万历七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 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 他的著作有《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现在留存下来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杂述》一卷、《古今烈女传》三卷。 后人对他一生的评价是:“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 程敏政:在文学上与李东阳齐名,传世之作有《宋遗民录》、《篁墩文集》、《明文衡》、《宋纪受终考》、《新安文献志》等,并撰有明弘治本《休宁志》38卷,为休宁现存最早的一部县志。 李东阳:散文包括赋、序、记、论、传、杂著、题跋、状疏等,其中以记、传、杂著较佳。如《游西山记》、《听雨亭记》、《记女医》等,或写建筑,历历在目;或写雨景,描绘入微;或写不学无术、骗取钱财之"女医",剖析至深。 其文流畅典雅,说理有力,师先秦古文之意可见。 又有《怀麓堂诗话》一卷,论诗多附合严羽,较偏重音调、用字、结构而较少涉及内容,对剽窃模拟之作,极以为非。 李东阳为官50年,史称其"坐拥图书消暇日",故著作颇多。曾于孝宗时奉旨任总裁官,撰《明会典》180卷,史料丰富。 又著《新旧唐书杂论》 1卷,摘唐史事迹,辨其是非,前人评其多为影射或借以自明心迹之处。 清康熙时茶陵州学正廖方达集李东阳诗文,成《怀麓堂集》,今存,刊为100卷,计诗30卷、文60卷、杂著10卷。 集前有李东阳"自序",是李为拟古乐府所作,廖方达移此为全集序。 3.最全面的考虑“综合考虑注音,翻译的音韵方面的”,我强烈推荐: 1、《诗经译注》 作者程俊英(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两个版本,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我买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注:作者程俊英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与庐隐、王世瑛、陈定秀并称五四“四公子”。] ——此书可作为入门书。 2、《诗经注析(全二册) 》程俊英,蒋见元 著,中华书局。 ——此书比《诗经译注》 研究更加深入。 3、《诗经直解》(上下) 作者陈子展。 ——此书可与《诗经注析》 比照阅读、研究。 4、《毛诗正义》汉·郑玄 笺;唐·孔颖达 疏 ——此书集古代(唐代之前)研究《诗经》之大成。 我以为,有这四部书,其它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了。 4.找张溥传全文张溥 开放分类: 人物、文学家、明史 张溥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 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文学家。 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 两人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文坛。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 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因此,“二张名重天下”。 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 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 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 "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 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 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 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 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 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 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 《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故居位于太仓市区西街,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为三进组合式的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也是市博物馆所地,内设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四王”纪念馆等。 5.谁能告诉我古文张(这个字打不出来)钞书溥。 张溥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 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文学家。 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 两人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文坛。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 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因此,“二张名重天下”。 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 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 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 "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 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 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 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 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 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 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 《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故居位于太仓市区西街,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为三进组合式的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也是市博物馆所地,内设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四王”纪念馆等。 张溥之死张溥之死,结束了晚明众多文人救国的白日梦,也是一场时代的悲喜剧。“读罢惊魂似梦里,千行清泪不成悲”“八月胥江浊浪奔,千人缟素为招魂”多少人为之失声痛哭,多少人因此惊惶无主。 张溥是为了社稷死的:“南冠君子朔风前,慷慨西行倍可怜”,多少人含悲流泪悼念着“西行”的张溥。 一介书生张溥,成长于晚明风雨飘摇的时代。 他满怀一腔热血,继东林而起,联合正义之士,组织和主持文人团体复社,欲只手撑起明朝摇摇欲坠的天下。二十三岁时他在苏州创立应社,团结了吴中有抱负的文人;二十六岁愤而作《五人墓碑记》,风神摇曳,正气浩然,矛头直指腐败的明王朝的宦官和贪官;二十七岁入太学,目击朝纲不振,丑类猖狂,与北京文人结成燕台社,作檄文揭发阉党罪行;二十八岁又召集了尹山大会,在会上,张溥倡导合大江南北文人社团为复社,关心国家政事和民族兴亡。 崇祯六年,三十二岁的张溥主盟召开著名的虎丘大会。“山左(西)、江左(西)、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 他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群起响应,朝野震惊。在当时,复社成员发展几乎遍及国内,共三千零二十三人,著名的爱国文人陈子龙、夏允彝、侯岐曾、杨廷枢、顾炎武、归庄、陆世仪、瞿式耜、文震孟等都是社内中坚,苏州一带的文人入盟最多,他们有的在朝,有的在野,结成了浩荡洪大的政治力量。 由于张溥等人的筹划和努力,当时的文人士气大振。一扫 “宁坐视社稷之沦胥,终不肯破除门户之角立” 的明时士习,打破门户之见,以国家为重,年轻的张溥在阉势熏天的日子里,不计危殆,挺身而出,振臂而呼,树起了以文会友的旗帜,来绾结天下士人的心。 他匡扶正义的勇气,歆动天下。然而,这只是书生意气,他在幕后操纵朝政,反被高官大臣利用,聪明反被聪明误,抱着遗恨而死,年仅四十,留下了值得后人深思的无数问号。 张溥生于苏州太仓。幼年时,家中财产被身为工部尚书的兄长张辅之凌夺、讼争,父亲张虚宇郁郁而死。 张溥因为庶出(其父与婢女所生),家族中都看不起他,连家中的奴仆也讥笑他“塌蒲屦儿何能为”。但张溥不妄自菲薄,他洒血书壁,暗暗发誓要自强不息,与好友张采日夜在家苦读,并对经典不惮一而再、再而三地抄录、默诵,直到能够。 6.求中国古书史记 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周易 群经之首资治通鉴 司马光 三命通会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全唐诗 彭定求 扬州诗局本说文解字 许慎 三字经 王应麟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论语 孔子 三国志 陈寿管子 管仲 刘向(西汉)编全宋词 唐圭璋全唐文 董诰 唐文总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我国古代最大官修图书目录幼学琼林 程登吉 水经注 郦道元 百家姓苏轼诗全集 苏轼 孟子 孟子 水浒传 施耐庵 四大名著之一旧唐书 刘昫 道德经 老子 厚黑学 李宗吾 韩非子 韩非 三十六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