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河广注音版

1.诗经 卫风 河广中与 为 趾注音

《诗经·卫风·河广》中没有“趾”这个字

【原诗】: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字词】:(1)河:黄河。

(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3)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5)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赏析】: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奇特的夸张。这首诗是客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一苇杭之”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2.古代汉语习题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

首先介绍一下这篇短文的背景知识:《毛诗正义》实际上就是《诗经》的一种解读、解释版本。

所谓《毛诗》,是西汉初期一个叫毛亨的人,为了帮助当时读书人的理解,对几百年之前的《诗经》的解释。后来又过了一百多年,人们又理解不了,东汉的郑玄又把《毛诗》给“笺”了一下。

再过四百多年,人们理解郑玄的解释有很困难了,于是唐朝的孔颖达又给“疏”了一下。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毛诗正义》实际是孔子、毛亨、郑玄、孔颖达这4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的民间口头文学的整理和注释。

其中“笺”类似现在的读书笔记,“疏”类似现在的学术探讨。 现在我们回答1-3题。

1、“杭渡也”,杭就是渡的意思,这里杭是“航”的古字,是借助水面交通工具过河的意思。“河”根据上下文和历史地理知识判断,就是现在的黄河,本文指河南河北之间的那一段。

2、笺一苇至喻狭,是孔颖达对郑玄解释的一种归纳。 郑玄的理解是依靠“一苇”(一根芦苇)就能渡河,说明黄河很窄。

孔颖达在后文中详细解释说,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的意思,而是一把芦苇。这一把芦苇,也并非真的说拿芦苇就能渡河,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因为当时卫国已经丧失了黄河以北的所有领土,从卫国到宋国不需要过河。

3、“苇韦鬼反”的“反”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以简单常用文字对非常见的文字进行注音的方法,叫反切。“苇韦鬼反”的意思是“苇”的读音是取“韦”的声母做声母,“鬼”的韵母做韵母,组成读音。

这在孔颖达的“疏”之前,是郑玄的“笺”,也就是说是郑玄说的。 该篇短文的翻译如下:谁说黄河宽,一根芦苇就能渡过去。

杭是渡的意思。郑玄解释说:谁说黄河宽,依靠一根芦苇,就可以渡河。

比喻黄河狭窄。我不渡黄河,只是不想,而不是因为它宽。

“苇”发韦鬼的切音,“杭”发户郎的切音,“与”的读音和“馀”相同。 孔颖达解释说:郑玄说一根芦苇来比喻黄河狭窄。

“一苇”是说一把芦苇,可以浮在水上渡河,和独木舟、木筏一样,不是说一根芦苇。这句话是借渡河者的话(来说明黄河的宽窄),而不是说真有某个人渡过黄河从卫国去宋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卫文公在位的时代,卫国的领土在黄河以南,从卫国到宋国不需要渡黄河。

3.如何理解评析《诗经·卫风·氓》

男与女在恋爱过程当中地位是不平等的,女人一旦失去了青春和容颜,就失去了争取爱情的资本,而男人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追求爱情的权利。

况且,在古代,“出嫁随夫”的观念根深蒂固,男人婚后可以任意妄为,一切所作所为都可以找到借口,而女人只能默默忍受。 《氓》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一场由喜而悲的婚姻后,深刻地体会出了这个道理。

最初对于婚姻生活的无限向往,化作了她深深的怨恨之情。在诗中,女主人公以桑树作喻,将这一个深刻的道理向世人展示了出来,并且告诫其他未出嫁的女子,要谨慎择夫,切莫重蹈她的覆辙。

氓,即女主人公的丈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当初娶妻的时候,假装来卖布,实际上是想谈婚事。年轻时他风趣幽默,喜欢随口说一些感天动地的爱情誓言。

而婚后呢?他的妻子并没有犯什么过错,而他却行为不端,将自己的妻子冷落在一旁,和别的女人鬼混在一起。他是一个花言巧语、用情不专的人。

而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却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专情女子。初次订婚,氓没有成功,女子体谅氓的地位和处境,鼓励他寻找“良媒”帮助自己达成婚事。

出嫁前,没有等到迎娶自己的人来,就哭哭啼啼的,以为自己被抛弃了;等到迎娶自己的人来了,她就高兴得又说又笑了。她把婚姻看做是非常神圣而且幸福的事情,这和“蚩蚩”地笑着来求婚的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婚后发觉丈夫氓逐渐将她抛弃后,她开始大胆地揭露丈夫的过失和越轨行为,丝毫不留情面。她的形象非常鲜明。

同时期的其他女子,发现丈夫移情别恋之后,往往对丈夫又爱又恨,或是对丈夫的行为默默忍受。《氓》的女主人公在她们当中树立了一个极其坚强的形象。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