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将仲子注音物昰亽鲱365:你好。 《郑风 将仲子》: 这是写男女私情的诗。女劝男别怕过墙头到她的家里来,为的是怕父兄知道了不依,又怕别人说闲话。 这首诗全部由内心独白式的情语构成。但由于女主人公的抒情,联系着自家住处的里园墙树展开,并用了向对方呼告、劝慰的口吻,使诗境带有了絮絮对语的独特韵致。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惧,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试图逾墙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唯恐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犹豫,连同女主人公既爱又怕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 注释:注音。 【将qiāng】:恳求、求求您。 【仲】:由孟、仲、季组成哥三个的排序。老大为【孟】、老二为【仲】、老三为【季】。兄弟之间,还可分【伯】、【仲】、【叔】、【季】,弟兄四个。老大称【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老四称【季】。 【子】:古时对男子的美称。【将仲子】:求求你二哥。 同样,在一年四季中,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子】:古时对男子的美称。【将仲子】:求求你二哥。 【无wù】。【逾yú】。 【杞qǐ】:杞柳树,又名榉树。 【父母】之【母】,古音【mǐ】。 【兄xiong、古音xuāng】 杞树、桑树、檀树。在诗中,为了协韵,都倒置为树杞、树桑、树檀。 【园】:种果木、菜蔬的地方,有围墙,称之【园】。 2.诗经国风周南螽斯拼音版螽斯 作者:佚名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zhōng sī zhōng sī yǔ , shēn shēn xī 。yí ěr zǐ sūn , zhēn zhēn xī 。 zhōng sī yǔ , hōng hōng xī 。yí ěr zǐ sūn ,mǐn mǐn xī 。 zhōng sī yǔ , jí jí xī 。yí ěr zǐ sūn , zhé zhé xī 。 ⑴螽(zhōng终)斯:或名斯螽,一种直翅目昆虫,常称为“蝈蝈”。一说“斯”为语词。 ⑵诜(shēn 身):同莘莘,众多貌。 ⑶振振(zhēn真 古音):茂盛的样子。 ⑷薨(hōng轰)薨:很多虫飞的声音。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 ⑸绳绳(mǐn):延绵不绝的样子。 ⑹揖(jí集 古音)揖:会聚的样子。揖为集之假借。 ⑺蛰(zhé哲)蛰:多,聚集。 3.诗经读音问题诗经的韵读在我看来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诗经所创生的先秦时期音韵分类属于上古音,关于其韵部的分类至今未成定论,讨论中比较有意义的是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他在诗经韵读部分中列出了每一首诗的拟音。 第二个是诗经中每一个字的读音并非一定就是本字的读音,这里我们并不考虑语音的变迁。因为字与词在运用之中经常会有假借的情况出现,所以这里需要依靠训诂学的知识去破假借,以明其本字,故而读音可能与你在古汉语词典之中查的不一样。当然这个不用靠我们去做,自汉儒始至当代一直在有人做这个。我们只需好好地利用已经研究出来的结果就好。唐代之时已经形成用具有规律的反切标示字音的方法,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即有诗经的韵读,我们现在的韵读多是依照当时的标示以及不断的修改而确定的。所以说现在读的话虽然经过了语音转变,但是总的还是可信的。 具体用书的话,我感觉那一本应该就大体够用,王力的诗经韵读的拟音表明并不是用拼音而是用国际音标标的拟音,可能不那么适用。我在做韵读的时候都是直接找陆德明的音义拼反切~ 4.哪个版本的《诗经》注解最好向各位前辈长者同辈晚辈推荐《宗伯正曜古传诗经·风》一书 各位前辈、长者以及同辈晚辈学者,您好!拙作《宗伯正曜古传诗经·风 精选注译版》是本书作者陈政耀(宗伯正曜)继承周朝宗伯学(古儒学、古经学)独家传承及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后辈宗伯学弟子陈政耀(宗伯正曜)、赵樱仰慕先师孔子的丰功伟绩,欲求竭力效法先贤,注释《诗经》慎始敬终,把先师传袭下来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务求能让后世之人了解真正的参周古史和古文《诗经》。阅读该书宜采用古代六书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作者学识不足,水平有限,请各位前辈、长者以及同辈晚辈学者多多指点为幸! 其注释讲解源自周朝最初的宗伯学,与后世的注解完全不同,仅列举九篇如下 1、《召南·鹊巢》-太姒出嫁之前慈父的叮嘱 2、《卫风·木瓜》-先师孔子说齐鲁之盟(陈政耀) 3、宗伯正曜释义“武王《利簋铭文》” 4、《王风·采葛》大宗伯祝奠武王小殓之奠辞 5、《魏风·伐檀》 西周文王拘于淇园伐竹 6、《魏风·硕鼠》百姓们离开殷商投奔周城 7、《陈风·月出》 大宗伯尹佚望祭文王祭词 8、《曹风·蜉蝣》先师孔子哀孔鲤伯鱼之丧(陈政耀) 9、《召南·甘棠》 邯郸棠梨树于召(邵)伯之墓 5.想买一本《诗经》,大家推荐哪个版本的如果不是为了研究的话,纯粹是作为文学作品欣赏阅读的话,建议不要买影印古注的版本,看起来很费力的,对一般读者而言,程俊英《诗经译注》就不错的,或者余冠英《诗经选》也可以,但只选了名篇,还有闻一多、陈子展、袁梅、周振甫等学者的诗经学著作都不错。 想更深层次阅读的话,首推朱熹《诗集传》,简明扼要,书也很容易买到,其次就是程俊英《诗经注析》,这本书与她的《诗经译注》相比更加专业一些。至于《毛诗正义》《诗毛氏传疏》《毛诗传笺通释》《毛诗后笺》《诗经原始》《诗三家义集疏》这些,大多都非常学术,注解繁琐,读起来很累。 而且,书很贵、很难买到。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6.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 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 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 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 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 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后,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 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 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 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 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 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 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 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 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 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 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 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 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 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 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 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 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 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 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 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 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 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 对於接受。 7.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是什么1、语音系统的代表不同 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2、发展时期不同 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 3、声母数量不同 《诗经》所代表的上古声母有30个左右。同韵部的字只是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因此每个韵部实际不只包含一个韵母。根据韵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韵部分为阴、阳、入3大类。 《切韵》所代表的的中古音有36字母,中古音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近古音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语语音 8.哪个版本的《诗经》全,翻译好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题解】 《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编辑本段]注释 1.黍 :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 3.稷 :谷子,一说高粱。 4.行迈:远行。迈,行、走;。 5.靡靡:迟迟、缓慢样子。 6.中心:内心; 7.摇摇:心神不宁。 8.谓:说。 9.悠悠:遥远的样子。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11.实:籽粒。 12.噎 :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编辑本段]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xiǎn狁yǔn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yōu止。 忧心烈烈,载zài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pìn。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mǔ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j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fēi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编辑本段]【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通“暮”,本文指年末。 靡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靡,无。室,与“家”义同。 不遑,不暇。遑,闲暇。 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危坐。 居,安坐,安居。 柔,柔嫩。 “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载。 载。 ,即又。 又。 戍,防守,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62353332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mi,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盬(gǔ)止息,了结。 启处,休整,休息。 孔,甚,很。 疚,病,苦痛。 我行不来,没有使者回去带上对家人的问候。 使,使者。来,同“勑(lài)”,慰勉。 尔,假作“”。,花盛貌。 常,常棣(棠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 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小人,指士兵。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胜利。 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 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骙(kui,阳平),雄强,威武。 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 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 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我行不来:我回不了家。 来,同勑(lai四声)回家 迟迟:缓慢 往,当初从军[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