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的教育有何意义呢《诗经》的教育还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经解》中引用孔子的话说, 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里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 《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侍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按照孔子 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就是说,《诗经》中的 作品,全部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 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孔子 言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 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 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 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 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 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们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 录了不少民间的歌遥,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 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2.诗经研究的意义在我看来《诗经》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来讲: 首先从诗经学上来讲。诗经学即研究《诗经》的学科。由于原始文献成书很早,所以后人不断层累完成的著作可谓卷帙浩繁。慢慢形成了体系极为庞大的学科,其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未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被发现出来,比如他的作者与创作地点、时代,甚至于其作诗之义都存在着各种观点与争议。并且研究成果也由于视野不宽、材料有限有许多的讹误。现在的研究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旧的史料,或是根据近些年发现的新的证据,修正前人错误的观点、提出更为贴切的看法、甚至于是提出铁证将问题解决。 其次是作为其他学科的研究。 1.作为纯文学上的,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他的韵读、用字方式都可以作为当时时代语言用法的代表;研究他的这些创作特点也可以与楚辞甚至是《老子》等同时代成书的文献进行对比。 2.同时由于先秦时期文献很少,而诗经之中又记载着许多方面的诸如礼制、历史等的内容,可以作为研究先秦时代许多制度与史实、考古的重要资料;有诸如风俗、名物又可研究当时的风俗制度,各种名物诸如服饰,车马等。 3.同时,《诗经》作为十三经之一,也是经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总的可以说其中包含的内容特别的多,极有研究价值,这里只是简单的概述之。 3.在孔子看来学习诗经有哪些意义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 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 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 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诗经在社会上有着怎样的意义《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5.诗经 时间 文学意义成书时间: 《诗经》的成书时间在东周时期。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文学意义: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它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6.为什么《诗经》会成为贵族必备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是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 《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 “诵 《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 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 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 《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侍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 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 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7.诗经都有什么,含义是什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简介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