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代诗歌形象的分析

1.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特征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类。

人物形象一般针对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或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或者诗人的形象设题。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征,如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罗敷美丽、智慧、不慕权贵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时诗歌描绘出来的形象不是诗人本人,而是某一类人的特征,如《诗经·蒹葭》中执着寻觅爱人的形象。诗人形象,即诗歌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特征,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诗人的闲适、恬淡的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针对事物的形象或意象来设题。物象,多为托物言志诗中描述的事物的形象,如王安石的《孤桐》中孤高、正直的桐树形象。意象,诗歌中蕴含诗人情感的景色、事物等,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雁”“落日”“羌管”“霜”“白发”等都表现了孤苦、韶光易逝的悲凉。

2.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无论是诗歌或者是小说等作品,其实都很相似的。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所以,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需了解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次,需反复揣摩该首古诗,理解透彻该首诗的意思,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典故、代指物及它们背后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古诗都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较短,所以古诗里的字词都是需要字斟句酌的,表达同样意思的字可以有很多个,为什么会用那个?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最后,需了解诗人通过该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绪。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才是该作品的最中心的地方,也会赋予诗中人物相应的生命及形象。可以说,古诗中的人物,大部分或多或少会带有诗人的影子。

(分析的能力,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磨练的。每部作品都是要从零开始,也是需要大量资料及日常的阅读能力慢慢形成的。日常可以多看些其他课外阅读哈~加油!)

3.古诗文中渔夫的形象分析同上

古诗文中渔夫的形象很多,从《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到清朝清马朴臣《渔夫谣》中的“自把长竿后,生涯逐水涯.尺鳞堪易酒,一叶便是家.”遥遥千年,诗作均有着墨之处. 中国古代诗文作品中渔夫这一形象均被文人有所美化,当有学才无出路之人志不得申,便往往以诗文虚拟形象自比,渔、樵、耕、读便成为首选,四者之中以“渔”为首,更是看重了那种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楚辞中的“渔父”俨然是一位知天达命、高蹈循世的隐者.苏东坡《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最为此间潇洒写状,元代白朴所作《双调·沉醉东风》一曲中又有“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的神来之笔,更是将渔夫的形象与隐居高士等同起来. 由此可见,渔夫在中国古诗文中的形象和飘然隐去、不问俗事的隐者形象最为接近.。

4.如何做诗歌赏析、人物形象分析题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

5.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2、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3、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4、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6.如何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描写人物手法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

7.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分为哪几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支持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9)爱民惜才的形象。

10)壮志未酬、慷慨愤世、报国无门的形象。

11)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