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杰作

1.哪些古代诗词是情理兼备的杰作

古人说“诗言志”,又说“诗缘情”。“志”为情志,包括理想和情感;“情”为情感。但在诗歌中,抒情和说理其实并不矛盾。诗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其中的“观”就包含观察人生道理和自然物理的意思。说理的诗,在宋诗和禅诗中尤为多见,构成了古诗词中的一道风景。如下:

《无经藏》罗大经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掂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赵州禅师的诗偈》从谂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即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孟子·滕文公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供参考。

2.最唯美的20首宋词

推荐几首我认为好的宋词吧!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想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满江红 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蝶恋花

冯延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黄意明:哪些古代诗词是情理兼备的杰作

古人说“诗言志”,又说“诗缘情”。

“志”为情志,包括理想和情感;“情”为情感。但在诗歌中,抒情和说理其实并不矛盾。

诗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其中的“观”就包含观察人生道理和自然物理的意思。说理的诗,在宋诗和禅诗中尤为多见,构成了古诗词中的一道风景。

春在枝头在中国文化史上,禅宗的影响是很大的。禅宗强调“明心见性”,认为对本心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在广州法性寺时,有一次见风吹幡动。一个僧人说幡动,另一个僧人则说风动,两人争论不休。

惠能上前劝道:“仁者心动。”透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禅者对心的重视。

历史上,有很多僧人写诗。这些诗或反映他们悟道的心路历程,或说明人生的某种哲理,读来常常发人深省。

其中,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某比丘尼的悟道诗,就非常有名: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美学家宗白华曾以此诗来说明“美从何处寻”的道理。他批评这位尼姑:虽然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觉悟不够深、不够高。

她不能发现整个宇宙已经盎然有春意。她在踏遍陇头云时是苦闷的、失望的。

她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了。然而,此诗果真应该如此理解么?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写一位比丘尼四处寻觅春天的过程;往深处思索,其实是在暗示探索真理的艰难历程:先来看“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春”可以象征美丽的大自然,也同时是真理和道的化身,更是佛教真如、佛性的象征,故这两句交代了历经千山万水、上下求索寻找真理的过程。但芒鞋踏破,真理依然隐而不现。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正揭示了求道悟道的艰难。再看后两句,这位比丘尼寻春不见、失望归来,无意中见到枝头梅花初绽,不禁手拈梅花,顿觉香气满溢,已是春意盎然。

这里,梅花是自心的象征,“笑拈梅花”即在自心自性中寻找真理和佛性。“春在枝头”就是悟出了佛性人人皆有,即心即佛、自性是佛的道理。

由此,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化中“道不远人”“吾心即是宇宙”之理。从象征角度讲,春天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外在的美景只是外境,外境必须通过内心才能起作用。

如果一个人能时时处处保持内心的澄明无染,就能不为外境所动,则无往而不是春天。当然,此诗中的梅花也可以比喻为眼前事物。

这样理解,则此诗又体现了即器存道、一花一世界的道理。在禅宗的历史上,还有一首关于赵州禅师的诗偈。

赵州禅师,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并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弘传禅宗心印,接引四方学人。

赵州禅师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不管什么人来问道,他的回答往往是“吃茶去”。这个公案启发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

这首写赵州禅师的诗偈,非常质朴,却直击人心: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它说的是,赵州禅师80岁依然在各地行脚,参访各路高人,因为他对生命还有一丝疑惑,对真理还没有彻底了然。等到最后明白了,才知道走了那么多路、磨坏了那么多草鞋,只是白白浪费了金钱和时间。

因为道不在他处,而就在人心之中。一个人只要善于研究自身、发现真我,便不难明白人生的道理。

用后人的话说,或许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醉者与醒者老庄所创立的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任运自然。

他们贬斥世俗价值,强调“哀乐不入吾心”。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文人的影响很大,因而在文人的作品中,道家思想时有反映。

这方面的经典,可以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为代表: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宋人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苏轼被贬湖北黄冈,有一次喝醉酒,作了一首《临江仙》。这首词第二天就传开了,并且传说苏轼在作完此词后,将官帽官服挂于江边,驾一叶扁舟,长啸飘然而去。

当时的郡守听说了这个消息又惊又怕,要知道苏轼是以戴罪之身在黄冈劳动改造的,现在突然失踪,地方官的责任就大了。于是,他急忙赶到苏轼寓所,发现苏轼正鼾声如雷、宿醉未醒。

那么,此词到底表达了怎样的哲理,以至于成为经典?第一,醉醒转换,暗示跳出常规思维。“夜饮东坡醒复醉”,既说明作者因酣饮而多次沉醉,联系后文又暗示世间之醉者与醒者的对立。

有时候,醉眼蒙眬者或许很清醒,所谓清醒者却可能正是沉醉者。“仿佛三更”,暗寓时间的缺省。

对于一个明理的人来说,时间并不重要,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关键在于迷还是悟。“家童鼻息已雷鸣”乃举世皆醉之象征。

至此,沉醉众人与独醒作者之间的形象对比,已挺立出来。第二,万念俱息,感悟真实的世界。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寓意深远。“敲门”暗示醒者对世界的叩问,“不应”则暗示无人理解的现状。

“倚杖听江声”令人心神俱远。在传说中,一些高人大德离开世界的方式是拄杖而化,由此就勾勒出一幅飘逸的高人听涛图。

江声空。

4.经典的宋词

波上寒烟翠。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明月楼高休独倚。岛屿正清秋。别来有负谒灵祠。遥奠酒盈卮。思入水云寒。残灯明灭枕头欹。长啸一声何处去。千嶂里、老成尫悴。只有中间。

酒泉子(十之五)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酒泉子(十之六)

长忆西山。别来几向梦中看,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千古恨犹高。闲话觉忘忧。一品与千金。别来闲整钓鱼竿。酒未到、刘备。用尽机关。万面鼓声中。长烟落日孤城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别来几向画阑看、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山映斜阳天接水。庙前江水怒为涛,满郭人争江上望,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栴檀楼阁云霞畔。屈指细寻思。羌管悠悠霜满地。

浊酒一杯家万里。僧房携杖遍曾游、如何回避。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酒泉子(十之二)

长忆钱塘、先成泪,争如共。

弄涛儿向涛头立,临水傍山三百寺。将军白发征夫泪。终是欠峰峦。三三两两钓鱼舟。年年今夜,月花如练。少痴呆。三伏似清秋,好梦留人睡,问白发。

白猿时见攀高树。

愁肠已断无由醉,尽日凭阑楼上望。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时有阴云笼殿宇 潘 阆

酒泉子(十之一)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便恐是西方。钟梵清宵彻天汉,灵隐寺前三竺后。衡阳雁去无留意。燕然未勒归无计,长是人千里。

寒鸦日暮鸣还聚。人不寐。冷泉亭上旧曾游。

酒泉子(十之九)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宫中旦暮听潮声。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人采食之多不老。别来已白数茎头,早晚却重游。

酒泉子(十之十)

长忆观潮。

酒泉子(十之七)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

酒泉子(十之八)

长忆吴山。手把红旗旗不湿。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

笛声依约芦花里。四面边声连角起。

酒泉子(十之三)

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吴姬个个是神仙。竞泛木兰船。

楼台簇簇疑蓬岛。野人只合其中老。别来已是二十年。东望眼将穿。

酒泉子(十之四)

长忆西湖。白鸟成行忽惊起。梦觉尚心寒,山上森森吴相庙。来疑沧海尽成空。别来遥礼只焚香

5.求20首宋词鉴赏,字数大约在200字左右

1.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山鸥,一身都是愁。 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

叶衡对辛弃疾颇为器重,后来他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立即推荐稼轩为“仓部郎官”。写此词时,叶衡尚未作“丞相”,题目云“为叶丞相赋”,是后来追加的。

开篇即用拟人手法,说“青山”想和“高人”说话,“联翩战马来无数”,是说“青山”心情迫切,象千军万马一样接连不断地向人跑来。山头的云雾飞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轩造句,堪称奇绝。

“细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这两句说,山间云雾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却始终没有盼来。

这里描写山间烟云滚滚,山雨欲来的情景,但雨没有盼到,他不免失望。这里显然是借“青山”、“烟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词人壮志未酬,盼望与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国事,希望抗战高潮到来……这一切最终并未实现,他不免怅然若有所失。 下片紧承上片,集中写“愁”。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这两句大意说,人们都说头发是因为忧愁而变白的。

可以想见,词人因忧愁国事,此时头发可能白了不少,虽然他这一年不过三十五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结尾两句,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他看到那满山雪白的沙鸥,由白发象征“愁”,想到沙鸥“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

事实上当抗战低潮之际,有些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绝望,而辛弃疾对敌斗争的信心始终并未泯灭,这就难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鸥了。 本词设喻巧妙,想象奇特,写“青山”、“烟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腾的气势。

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负和愤懑,都在写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2.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

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这首小令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约写于公元1203年。其时正当他南归后第三次出仕前,赋闲居住在江西铅山的瓢泉。

这一带的山山水水,特别是“雨岩”的风景,深深打动了他,因此他的笔下不乏对大自然的种种描绘,数量不算太多,但气象万千,别具一种情趣和境界。 写作本词的时候,辛弃疾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仍壮心不已,希冀早年就立下的统一祖国的宏伟理想得已实现。

此时他的好友陈亮已经去世,朱熹也在“庆元党禁”事件中丧生,稼轩深感知音难觅,再也遇不到陈、朱那样的好友了,不免感慨万端。小令在描写“雨岩”景物的同时,寄情于山水,抒发了这种思想感情。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畹”,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三十亩为一畹。

首句化用屈原“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离骚》)句意,说明兰花怒放,绚丽多采,但“空谷无人”,也就只能自艾自怨了。“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泠泠”,声音清脆。这两句说,“宝瑟”纵使弹使弹奏出清脆悦耳的古典名曲,但也难觅“知音”,实际上是词人自叹陈亮、朱熹过世之后,很难找到知心朋友,因此心情孤寂苦闷。

过片之后,进一步抒发迟暮伤感之情,与上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冉冉年华吾自老”,“冉冉”,慢慢地。

作者自叹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老了,“何处寻芳草?”“芳草”与上片的“知音”相呼应,意思相同,这样就使全词的思路贯串一气,意境也更觉深远。“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累”,本指绳索;“石龙”,指石龙风,是一种打头迎风,如飓风之类,宋孝武帝《丁督护歌》云:“愿作石龙风,四面断行旅。”

稼轩反其意而用之,感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到处碰壁,特别是他恢复故国的理想不得实现,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阻碍,更使他觉得如同碰上了打头逆风。结尾两句,以含蓄委婉的手法,述说人世道路曲折艰难,词人郁结胸中的愤懑不得发泄,哀惋欲绝。

本词在看似平淡的景物勾勒中寓有深意。全词又多用象征手法,抒写自己难觅志同道合的伙伴、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情。

有意境蕴藉含蓄,意近而旨远的特色。( 3. 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集古人句是一种再创造。

不同或同一古人作品中的句子,碎玉零琼集成一首诗词,不但要结构妥贴风格统一内容有新意,还要音节浏亮琅琅上口回肠荡气。这首《忆王孙》,表现空寞寥廓与天地秋江同在的莫可解脱的永恒悲哀,非仅别离而已。

五句皆有出处,从《楚辞》到唐宋,可见所归纳是传统的共同悲哀。所集非随手拈来,因才高不觉锻炼贯串之迹。

《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首句隐括《秋声赋》全部内容。《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是第二句包括与悲哀对应的欢乐。“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九日。

6.宋词简介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宋词的流派

1.

a.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2. 宋词的代表作家作家 时代 风格特色 词集名称

李煜 字重光,世称李后主 五代 前期反映宫庭生活,格调华丽后期倾诉亡国之痛,格调哀怨 《南唐二主词》

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变 北宋 多写都市繁荣生活工於羁旅行役擅写长调语言显浅\平易 《乐章集》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 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以诗为词,词境扩大笔力纵横,气势磅薄 《东坡乐府》

周邦彦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北宋 格律精严,颇有法度多以唐人诗语入词,怀古伤今擅写咏物之作 《清真集》(又名《片玉词》)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北/南宋 前期多反映闺情,感情真挚细腻后期多写漂泊流离之痛苦 《漱玉词》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意境雄奇阔大,瑰丽奇伟擅以民间口语入词擅於用典擅写农村风光 《稼轩长短句》

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 擅创新调(自度曲)多记游、咏物之作音调谐婉,辞句精美,结构严密 《白石道人歌曲》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