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赞叹宜兴的名人名句1.《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 又称《七碗茶歌》,在日本茶道界,至今推崇备至,其中名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至今传唱,可惜我们宜兴没有把这天然的绝好广告词淋漓尽致地发挥,也可惜了现在宜兴的茗茶产业: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神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合得苏息否? 2.《菩萨蛮.阳羡作》宋.苏轼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东坡居士,自然不用介绍,他对宜兴的喜爱,只一句“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就表达得无比传神。 3.《荆溪道中》明.文征明 扁舟十里下荆溪,落日苍凉草树低,绝巘凝晖知积翠,晚风吹水欲流澌。 行逢曲渚常疑断,遥听荒鸡近却迷。一片沙鸥明似雪,背人飞过野塘西。 文征明、徐桢卿,唐寅,祝允明齐称为“吴中四才子” 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又齐名称“明四家” 4、唐.白居易《夜闻贾州崔湖州茶山境会①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遥闻境会茶山夜, 珠翠歌童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 镫②前合作一家春。青娥③对舞应争妙,紫笋④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 蒲黄酒对病眠人。[注释]①茶山境会:茶山在唐时产佳茗进贡朝廷,故又名唐贡山,位于宜兴和长兴交界处。那时宜兴属常州,长兴属湖州。每年两州刺史在茶山境会亭聚会,共同品茗,择其佳者进献朝廷。②镫:与“灯”通。③青娥:少女。④紫笋:茶名,当时列为上品贡茶。 《晚春闲居杨工部寄诗、杨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长句答之》 宿酲寂寞眠初起,春意阑珊日又斜。 劝我加餐因早笋,恨人休醉是残花。 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 兄弟东西官职冷,门前车马向谁家。 5.苏轼其它几首《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 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老对开关。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竹簟凉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汲水煎茶》活水还将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青。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仍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椀, 坐数山城长短更。 《爱玉女洞中水,既置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金沙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 欺谩久成俗,闹市有弃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作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馀。 多防竟无及,弃之为长吁。 看这第三首题目,当可考证东坡与金沙寺、玉女洞之往事。 《楚颂帖》宋.苏轼 吾来阳羡(宜兴),船入荆溪,意思豁然。 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 王逸少云,我卒当以乐死,殆非虚言。 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 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 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 屈原作《橘颂》,吾园落成,当作一亭,名只曰楚颂。 元丰七年十月二日。 2. 描写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有关宜兴风景,或者有关特产的小文章宜兴旅游以善卷洞、张公洞和灵谷洞闻名。 此外,宜兴紫陶为宜兴特产。宜兴境内善卷洞、张公洞和灵谷洞,距离宜兴县城都不远,汽车站有很多车前往上述三洞景区。 一、善卷洞 位于宜兴市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相传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禅让,在此隐居,因而得名。善卷洞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游览路线约为800米。 上下三层,层层相连;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进入洞中,宛如进入一座地下宫殿。 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 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点一滴的石乳聚积而成,每30至50年长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万多年。 石厅内可容上千名游客,高大宽敞,上面挂满各种形象生动的石钟乳。石厅两旁,屹立着一对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维妙维肖,形态逼真。 上洞的规模比中洞还要大,洞长70米、宽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壳,终年云雾弥漫,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23摄氏度,因而又称暖洞。 环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缝间细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顶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异天成。 循石级盘旋而下,要穿过“风雷”、“波涛”、“金鼓”、“万马”4重石门。这时,你能感受到波涛远闻,风雷隐作,金鼓齐鸣,万马奔腾的意境。 这里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绿的葡萄,橙黄的佛手,白嫩的鲜藕,振翅的白鹤,还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风等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 下洞长约180米,宽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个6米多高的石陡坎。 大雨过后,飞瀑流水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与后洞相连的水洞,是一条极古老的地下溪河。 长约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宽达6米,可常年通舟。游人至此,可乘游船。 轻舟一叶,荡漾其间,在此黑暗的洞穴中前行,有时需俯首侧身才能通过,偶尔崖顶几颗冰凉的“仙水”滴落在游人的颈项。引起一声惊叫,一阵欢笑。 “船在水中行,桨在洞上划”,两旁彩灯闪烁,光怪陆离,好像遨游在神话中的水晶宫。约20分钟后,见崖壁上“豁然开朗”四个苍劲大字,为梁代书法家陶宏景题刻。 在此舍舟登岸,此时只见四壁石刻皆是古今游客赞美洞府的诗词歌赋。出了善卷洞,下山到了祝陵村。 相传晋代女子祝英台曾女扮男装到此读书。这里原有唐刻石碑6字,现存“碧鲜庵”三字,笔迹古朴。 近旁还有“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吴自立大石”和三国时代的“国山碑”等古迹。 二、张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兴“三奇”之一。 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东北的无锡市60多公里。该洞具大小洞穴达72个,各洞的温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内奇观”之称。 相传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张果老在此隐居,故称张公洞。 溶洞面积约3200平方米,游程1000余米。 自下洞入,为“海屋大场”,怪石峥嵘,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拾级而上,即烟雾缭绕的海王厅,又称天蓬大场,为洞之精华所在。 周围还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盘洞、一线曙光洞等。 张公洞洞中有洞,洞内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复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 从海王厅经“云梯”、“天桥”而上,由“天洞”出,即达孟峰山顶。岩壁有元代杨维校的题刻。 洞顶有“望湖亭”,可远眺太湖风帆。下洞似一座大厦,名为海屋大场。 天洞以海王厅天师台为中心,洞顶朝天,故名为朝天洞。因张公洞景色奇美,享有江南第一古迹之誉。 三、灵谷洞 在宜兴城西南约30公里的石牛山南麓,距张公洞仅6公里。灵谷洞是一个巨型的灰灰岩溶洞。 全洞面积8300多平方米,总长1200多米,内部呈180度不规则半圆形,最高处9米,最低处负6米。以“洞中有山,绚丽多姿”见长。 有“灵谷天府”之美称。灵谷洞的入口处掩映在翠竹深处,入洞通道险峻,曲折、幽邃,越深越大。 整个石洞有6个大石厅。第三石厅在最大、最低的洞底。 下有7条伏道相连,上有5条天河汇集,犹如“百川汇海”。厅内巨岩倒挂,壁下一泓清池,称作“天府灵泉”。 第四石厅为全洞精华。深谷底部,有一个17米高、5米多宽、2米多厚的大石幔,色雪白,似飞瀑,自穹顶飞泻而下,瑰丽奇伟,蔚为壮观。 大石瀑顶部深处有一大石鼓,以石叩之,声音洪亮,百米以外也能听到。此洞发现较早,洞内岩壁上至今还保存有宋、明、清各代游人的题诗墨迹。 曾经湮没了100多年的灵谷洞,在本世纪80年代初又被重新发现。如今,灵谷洞与善卷洞、张公洞并称为“宜兴三奇”。 灵谷洞,座落在宜兴县西南的石牛山南麓,阳羡茶场境内,距县城30公里。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宜兴探茶时,发现了灵谷洞,曾雇人开凿,因工程艰巨而作罢。 前人有诗写道“虎势打步倒退行,底石根深存陷井;龟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这就是说从唐代起就有人陆续探过灵谷洞,今洞内石壁上,留有古代题刻多处。 中有落款为“大观丁亥年三月灵现”的诗写道:“仙人四海通天下,世见高山此地来,灵谷本是真仙洞,万古传来今一逢。”还有落款为“越州人诸李乡人咸淳三年三。 3. 描写江阴的诗句华夏园林第一家,宜兴陶器遍天涯. 秦淮河畔歌声美,刺绣评弹四海夸.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 三分天下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南京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廿桥仍在,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镇江)——辛弃疾 永 遇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