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达最深的感情的诗句你好! 如下一些: 1、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求凰·琴歌》) 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李白.《秋风词》)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8、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乐府民歌<<;箜篌谣>>) 9、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0、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1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3、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4、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三国.曹植.《明月上高楼》) 15、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清.纳兰性德.《虞美人》) 1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张籍.《节妇吟》) 17、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清.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8、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近代.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9、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汉.徐干.《室思》) 20、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宋.司马光.《西江月》) 2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东汉.张先.《千秋岁》) 2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清.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 25、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折桂令》) 26、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宋.李冠.《蝶恋花》) 2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唐风·绸缪》) 2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30、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近代.文廷式.《蝶恋花》)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形容感情深的诗句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6、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8、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13、高山流水遇知音。 1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1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7、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18、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9、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0、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1、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 表达感情深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唐.祖咏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瞑公壮年值时危, 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 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 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 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 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 须公枥上追风骠.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的《赠范晔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唐朝陆龟蒙《别离》 人生得一知己足也,斯世当以同情视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黄鹤楼送陵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去,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 古诗中描写最深的情的诗句《离思五首》的第四首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你…… 作者把亡妻和对亡妻的感情比喻为至大至美的沧海和神女化成的巫山之云,相形之下,任何水或云都暗然失色,正因为他对亡妻怀有如此深厚的怀恋之情,才会对其他女子(以花从为喻)视而不见,即使看到了也非常淡漠厌倦,更不用说会有缠绵绻恋之念了,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物喻情,以典达意的手法,运用极其巧妙,含意丰富,是少有之佳作. 写到这个境界真的不容易. 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怀念悼亡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尤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但是元稹诗作中的颠峰佳句,纵观唐诗宋词,咏情之作可望其项背者也少之又少. 宋人张先的【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方未白孤灯灭. 这是一首描写恋情相思的词篇,它通过“芳菲”的被摧残来表达诀别之后的哀怨.词以鶗鴂的哀鸣开篇,说明季节由春到夏,人世由盛变衰.词人之所以折取“残红”,不仅仅是“惜春”,而且也是对被摧残的爱情表示深情惋惜.“雨轻风色暴”是上片中的关键句,它表面上交待“芳菲歇”的原因,实际却暗示爱情遭受外力的无情摧残.下片通过琴弦来表达相思与怨恨之情.“天不老,情难绝”,表达情深似海、矢志不二的坚贞,是全诗的主题句,它是针对上片“雨轻风色暴”而发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设想奇特,比喻生新.结尾以鲜明的形象暗示:这强烈的相思之情,夜以继日,永无绝灭之期.。 5. 表示感情很深的诗句有哪些1、《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3、《渡荆门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年代: 唐 作者: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