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看破红尘的诗句有哪些看破红尘的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紫英·明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草色没春光,花影曳沉城。——《琴姬·情殇》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匣浅难羁宝剑锋,玉藏石中也玲珑。——《天河·琢磨》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 ——《梦璃·离歌》风壑辗转日月追,谁闭尘关不得归。——《玄霄·永劫》执手看歌敲金钗,笑语落珠明眸睐。 ——《菱纱·翩翩》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现在看到的水没有曾经看到广袤海水的浩淼 看到的云没有曾经在巫山看到的飘渺 走过花丛连看花的心境都没有 令我这样无欲无求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你。表达了一个人经历世事沧桑 清心寡欲的思想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3、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辛弃疾《鹧鸪天》译文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现在看到的水没有曾经看到广袤海水的浩淼 看到的云没有曾经在巫山看到的飘渺 走过花丛连看花的心境都没有 令我这样无欲无求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你。 表达了一个人经历世事沧桑 清心寡欲的思想。 2. 看破红尘的诗句有哪些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3. 形容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形容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1、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3、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5、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 魏晋:陶渊明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9、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紫英-明光》 10、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梦璃-离歌》 11、剥落三千烦恼丝,寒寺青灯伴古佛。《红楼梦》 扩展资料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看破红尘,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在行为上一般采取消极逃避的策略和行为,通常把看破红尘理解为认识万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对金钱、权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执着。 看破红尘,对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和行为,保持自我内心安宁是有用的,但其消极的行为不利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和个人责任的担当。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看破红尘 4. 有没有表达自己看破红尘的诗句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意思: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涵义: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5. 形容女子看破红尘的古诗都有哪些1、唐 ‧ 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2、唐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南宋‧ 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4、宋‧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清 ‧ 曹雪芹《金陵十二钗正册——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