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总结的诗句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2、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2. 形容“善于总结”的成语有什么一、温故知新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集思广益 释义:集中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译文:管理国家政权的人,要集合众人的思想,多多听取好的意见。 三、一言穷理 释义:一言:一个字。用一个字就把事物的性状全表现出来。比喻以精炼的文字概括复杂的情状。也比喻论证精辟。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穷理。” 译文:明亮的太阳和彗星,都可以用精炼的文字概括复杂的情状。 四、稽古振今 释义:指考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 出处:清·谭嗣同《报贝元微书》:“稽古振今,士风一奋。” 译文: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必会使士气振奋。 五、融会贯通 释义: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 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译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这是学者刻苦用心,穷究事物之理,然后融合多方面的知识道理以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才会达到这样的结果。 3. 关于善于总结的名言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 ——(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美)马克.吐温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美)富兰克林 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法)莫里哀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信用难得易失。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日)池田大作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中)三毛 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瑞士)阿米尔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英)莎士比亚 守信用胜过有名气。 ——(美)罗斯福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德)康德 4. 形容“善于总结经验”的成语有什么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知一万毕、贯穿融会 一、举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二、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自】:宋 朱熹《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译文】:举一而三次,听说一而知十,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理的成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才落到这一步。 三、触类旁通 [ chù lèi páng tōng ]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自】:西周 周文王《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译文】:再引申其义,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天下所能之事皆也就没有什么的了。 四、知一万毕 [ zhī yī wàn bì ] 【解释】: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出自】:战国 庄子《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 【译文】:重点在于理解了事情的本质,其他的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五、贯穿融会 [ guàn chuān róng huì ] 【解释】: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同“贯通融会”。 【出自】:清·戴名世《方舟传》;“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 【译文】:已经到了十四五岁的年纪,全部通晓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