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很喜欢模特职业的句子有哪些我喜欢T台上的美女,亭亭玉立,更喜欢这个职业。 模特,最早源于英语"Model"的音译,主要是指担任展示时尚产品、辅助宣传媒体广告、服务大众审美需求、表现摄影艺术理念等等相关工作的职业人士。模特在长相、身材、气质和展示能力等方面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在文化基础、人格素养等内在涵养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同时,模特大致可以分为:平面模特、T台模特这两大类。身高是T台模特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通常要求不会低于170cm,对身材比例的要求也较为严苛,长相方面追求"个性"和"特色",而非"漂亮"。 平面模特则最注重相貌颜值,其次是身材比例,对身高基本没什么标准要求。传统模特:主要指担任展示艺术、广告等媒体展示人物,同时也是各类商家为促进销售,利用模特给产品代言试穿等形式带来更多曝光的主要载体。 这类模特一般是时尚达人,艺术达人等。如今,巴西是世界上拥有国际名模最多的国家。 网络模特:也称网络平面模特,网店模特,网络麻豆,主要是给电子商务的网商做产品推广营销的展示载体。这个词汇也是网商特别的称号!该类模特有很大部分是学生兼职,所以身材等各方面的要求比传统模特的要低,商家主要看产品风格和模特风格是否合理。 同时网络模特也指通过网络来寻找模特工作的一类模特,包括参加摄影网站的外拍活动充当人像拍摄爱好者的模特。职业定位:如今,凡是被用来诠释企业产品文化或品牌形象的人都笼罩在模特的光环下。 由于这些人通常都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表并迎合了主流群体或某些权威群体的审美观,且以女性为主--当她们与商业发生关联后,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现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女经济";随着越来越多的男性(他们同样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表并迎合了主流群体或某些权威群体的审美观)加入这一经济圈,美女经济就演变成美色经济。必备条件:要具有良好的身材和相貌,再加上优秀的个人气质、文化基础、人格素养、服装展示能力等内在素质,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模特。 所以,作为一名模特,她应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总结起来,有体型、相貌、气质、文化基础、职业感觉、展示能力等几方面的条件。 体型要求:身高是模特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女服装模特一般身高在1.72~1.83米之间,如今世界的几位超级名模,如辛迪.克劳馥(Cindy crawford)、何穗等人,身高都在175厘米左右。 女广告模特一般身高在1.65米以上。男性模特的身高一般在1.80~1.90米之间,胸围95~110厘米,腰围72~80厘米,臀围92~105体重在70~80公斤之间。 和谐的身体比例是模特重要的生理基础,对于人体形式美的体现者模特来说,在评判他们的体形是否和谐时,我们可以以"黄金分割律"来作为参考。对于模特的身材比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上下身比例--对模特的要求是下身长于上身。2.大小腿比例--小腿与大腿比例接近相等或略长于大腿。 3.头身比例--头长为身长的七头半是达芬奇拟的黄金比例,所以现模特比例最好在七头半至九头身为最好,较小的头颅会使身材显得更灵巧。4.三围--女模的三围比大约是85:60:85,有五公分的空间弹性。 2.香车美女出自哪首诗香车美女出自:《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诗中的宝马雕车香满路这句话,原文: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 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赏析: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 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 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 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 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