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渤海国与唐的关系的诗句

1.用一句话来形容唐朝与汉藏两族的关系

?1、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批精美手工艺品和生产技术、医药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尺带珠丹.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相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2、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3、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称为宣政院辖地.元政府封西藏地区佛教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忽必烈请八思巴创制了蒙古文字,称为"八思巴蒙字",密切了蒙藏的联系. ?4、明朝设乌思藏都司管辖今西藏地区,设立卫所,任用藏人担任各级官吏;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5、清: ?①清入关前,黄·教领·袖五世达·赖统一了全藏.②清入关后,五世达·赖入京朝贺,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③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④雍正时,(1727年)清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⑤乾隆年间,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清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⑥清朝设西藏行省,政治中心在喇萨(今拉萨)。

2.渤海国是什么原因与唐朝敌对

渤海国是在争取复兴高句丽,东北民族与高句丽的旧势力一起的地方割据运动中产生的。

渤海国第二任君主大武艺(在位时间719-737年)感到渤海国受到唐朝,新罗和黑水靺鞨的包围,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积极主动与中原王朝发展关系,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使用汉字。

虽然渤海国骚扰过大唐的边疆和沿海,例如732年从海上进攻唐朝山东登州,但是无功而返。但总的来说,渤海国与中土政权可视为“车书本一家”。

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再送渤海国王子回国时曾赠诗:《送渤海王子归国》:“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渤海国有向唐朝进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进贡凡140余次。

3.渤海国的外交

渤海国与唐朝保持着宗藩关系,与南面的新罗国一样是唐朝的属国。

唐朝设立“押新罗渤海两蕃使”,将新罗、渤海人一同列入外国人参与的宾贡科,唐德宗、唐文宗时曾下诏“中国人不合与新罗、渤海外国人交通买卖” ,这些事实说明了唐朝把渤海国看作是与新罗等同的“外国”或“蕃国”。但渤海与新罗不同的是,渤海不用唐正朔,有自己的年号,甚至自尊为“皇上”、“圣人”,新罗碑铭与文献中多自称“大唐新罗国”、“有唐新罗国”,而渤海的文书中则尚未发现这种辞句。

可见渤海比起新罗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渤海与唐朝关系的亲密度、在大唐天下秩序中的地位也稍逊于新罗。 但这并不能改变渤海国在政治上从属于唐朝的事实,只能说渤海国具有对内和对外的二重性,对内是自主的,而对外尤其是对唐则是藩属国。

最初渤海国被编为唐朝的一个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其君主只是郡王,名义上是唐朝辖下的地方羁縻政权。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但仍是大唐帝国册封体制下的一个附属国,并始终履行包括朝贡、朝觐、贺正、质子入侍在内的各项藩属义务,与唐朝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保持着频繁的来往和密切的联系。

当时,渤海国王即位必须得到唐朝皇帝遣使册封方为合法,且频年向唐朝朝贡并遣子入朝宿卫。200多年的时光中,尽管也曾出现过矛盾、争端,并在大武艺时期爆发了一场战争,但从总体来看,亲睦友好才是唐渤关系的主流。

渤海与唐朝的交通为“朝贡道”,即以渤海西京鸭绿府为枢纽,出鸭绿江口,至登州(今山东烟台),直抵长安城。唐渤贸易主要是以朝贡贸易的形式进行的,渤海向唐朝派遣朝贡使团132次,向后梁、后唐派遣使团各5、6次,每次都会得到唐廷大量“回赐”。

除了朝贡之外,唐朝的登州是渤海向唐朝出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这里常年停泊着渤海的“交关船”。

唐朝还在青州(一说登州)设置“渤海馆”,专管同渤海地区的商务事宜。渤海向唐出口的主要有虎皮、海豹皮、貂鼠皮、白菟皮、猫皮、革、马匹、羊、鹰、海东青、鹘、鲸鲵鱼睛、鲻鱼、乾文鱼、人参、昆布、牛黄、头发、松子、黄明、白附子、蜜、金、银、金银佛像、六十综布、鱼牙绸、朝霞绸、靴、玛瑙柜、紫瓷盆以及儿口、女口、奴子等等。

进口的主要有帛、绢等各类丝织品、袍服冠带、粟、药材、金银器皿以及经籍图书等等。 渤海国深受唐朝影响,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经济上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同时广泛吸收唐文化,派遣大量留学生入唐学习,通过文献可确认的渤海留唐学生李居正、朱承朝、高寿海、解楚明、赵孝明、刘宝俊、乌炤度、乌光赞、高元固等,乌炤度等人还登唐宾贡科。

从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和交融状况。诗中说:“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

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渤海与新罗互为邻国,两国虽然同为大唐东藩,但关系紧张。

大祚荣时期鉴于国力尚弱,曾短暂通好于新罗,曾接受新罗“第五品大阿湌”的官爵。 但其后两国在领土、经济、政治等利益上始终冲突,使两国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732年大武艺入侵唐朝,新罗应唐要求进攻渤海南部,但无功而还。后来渤海还曾试图联合日本夹攻新罗。

到渤海末期,又发生新罗和渤海在唐朝面前的“争长”事件,新罗文人崔致远作《谢不许北国居上表》,自居“槿花乡”,蔑称渤海为“楛矢国”。 与此同时发生了新罗人与渤海人争夺宾贡科名次的事件。

契丹灭渤海时,新罗还曾发兵相助。 唐朝对渤海和新罗分化离间的“以夷制夷”策略是造成两国对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两国一直处于对立状态,但不代表两国完全绝交,《新唐书》明确记载了以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北青)为枢纽的“新罗道”的存在 ,《三国史记》亦记载新罗两次遣使“北国”(即渤海) ,所以渤罗两国尤其是民间应该还是有往来的。 渤海与日本的关系相当友好。

据记载,渤海国从727年始,一共向日本遣使34次(3次遭遇海难覆没),日本则向渤海遣使13次,直到东丹国时期仍有遣日使臣。渤海曾开辟了穿梭于日本海的“日本道”,作为渤日两国往来通道。

“日本道”的路线从渤海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出发,到盐州(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港,横渡日本海,抵达日本门户太宰府(今九州福冈)或其他沿岸港口。也有从南京南海府的吐号浦出发赴日的。

渤海早期对日往来,是由于与唐朝及周边部族关系紧张,因此想与日本结援,打开孤立的局面。758年以后渤海与日本又企图联合夹击新罗。

但随着渤海立场变化,这种军事结盟关系也中止了,从762年开始,渤海不再派武臣出使日本,而改以文臣,渤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随之日趋频繁。在经济上,渤海向日本输出大虫皮(虎皮)、熊皮、豹皮、人参、蜜等土特产,从日本输入彩帛、绫、绵、罗、丝等丝织品。

在文化上,两国使臣酬唱诗歌,互相输入音乐舞蹈,在汉字文化圈的交流史上书写了灿烂的一页。值得注意的是,渤海不仅直接与日本交流,还扮。

4.找描写歌颂唐朝的诗句

太宗图

心大天大地大,

任我金戈铁马。

阅尽千古风流,

独占万世潇洒。

6 .贞观之治

瑞气祥云初盛,

诗情画意正浓。

喜看百花齐放

笑闻百家争鸣。

7 .初衷

不辱千秋使命,

横跨宋元明清。

简化诗律词谱,

重振大唐雄风。

参考资料:<;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丽 人 行(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匀”内换“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衣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还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5.李白诗篇与唐朝盛衰的关系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期的鼎盛.而唐朝也是我国诗歌的高峰,就是说顶峰也不为过,因为日后的朝代、诗家,尽管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但是总体上没有能够超越唐朝的。所以,鲁迅就很伤心的说出来诗歌到唐代已经做尽了.呵呵

唐朝为什么繁荣?文化 经济 外交 历史 政治都可以找出理由来的

而李白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 他看着唐朝走向繁荣,又看着唐朝走向死亡

李白早期的诗主要是体现唐朝奢华的

后期的诗表达了对政治昏庸的愤慨~和对在朝廷中不得志的失落

他的诗以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和豪迈的风格等等 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

对不对我不知道``我都是照着高中(中国古代史)给你找出来的 花了我10分钟啊~~~ 不选我你都对不起我

6.描写戍边的诗句

描写戍边的诗句:

1、夫戍边关妾在吴

陈玉兰

《寄夫》

2、归来头白还戍边

杜甫

《兵车行》

3、戍边归未

李曾伯

《点绛唇·懒上巍楼》

4、今年远丁差戍边

王冕

《江南民》

5、儿老戍边归未得

陆游

《步屧》

6、戍边事往功名忤

陆游

《次韵范参政书怀》

7、万里耕桑罢戍边

陆游

《读史》

8、大儿白发戍边头

陆游

《秋晚》

9、三日昏成戍边去

杨维桢

《贫妇谣》

10、戍边时巡无已时

曹勋

《春光好·十年不见春光好》

如果我的答案有用请采纳,谢谢!

7.“车书本一家”反映了唐朝和( )的友好关系

c.渤海 渤海与唐“车书本一家”的关系 渤海在政治上接受唐的封号和官职,成为唐廷藩臣,此后历世请王继位都经唐廷的册立。

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

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

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不少人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有的考中进士。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在渤海政府担任要职,大力传播中原文化。

从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的亲密关系。该诗说:“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渤海政权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各族和汉族的融合,都有推动作用。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