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形容一个人做人很假的诗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形容华而不实,**说的。 假情怕火炼,真情怕水淹。 —————————————————————— 虚情假意在关键时刻就会露馅!真情实意,也经不起泪水的反复洗礼! ++++++++++++++++++++++++++++++++++++++++++++++++++++++++++++++++++++++ 以上两句希望可以帮到你。 2.形容“真真假假”的诗句有哪些形容“真真假假”的诗句有: 1、《中吕·朝天子》 年代: 明 作者: 王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沁园春 读《史记》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程珌 试课阳坡,春后添栽,多少杉松。正桃坞昼浓,云溪风软,从容延叩,太史丞公:底事越人,见垣一壁,比过秦关遽失瞳?江神吏,灵能脱罟,不发卫平蒙?休言唐举无功,更休笑丘轲自阣穷。 算汨罗醒处,元来醉里;真敖假孟,毕竟谁封?太史亡言,床头酿熟,人在晴岚烟霭中。新堤路,喜樛枝鳞角,夭矫苍龙。 3、《宝鼎现·望京门外》 年代: 宋 作者: 陈著 望京门外,怕见催发,东风行马。清到底、冰壶满了,欲借留来无计也。 祖劝酒、看依依情恋,都在眉尖眼下。任万户、诗旗曲帐,有笔应难描写。 是则龟组随瓜卸。好规模、分付来者。 才泛绿、依红小暇,移讲芹宫时促驾。又指点、秀宁城来脉,疏瀹春流似画。 更巧为、溪山著句,留作千年佳话。最念一邑酸寒,风雨暗、真几成假。 向纛牙交处,还得儒珍旧价。便父母、又如何做,但结心香社。 愿阔步、直上云霄,犹□回头奉化。 4、《古冢狐-戒艳色也》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 头变云鬟面变妆,大尾曳作长红裳。徐徐行傍荒村路,日欲暮时人静处。 或歌或舞或悲啼,翠眉不举花颜低。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 假色迷人犹若是,真色迷人应过此。彼真此假俱迷人,人心恶假贵重真。 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 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君看为害浅深间,岂将假色同真色。 5、《赠南昌宰》 年代: 唐 作者: 张蠙 假邑邀真邑命分,明庭元有至公存。每锄奸弊同荆棘,唯抚孤惸似子孙。 折狱不曾偏下笔,灵襟长是大开门。新衔便合兼朱绂,应待苍生更举论。 6﹑《答章孝标》 年代: 唐 作者: 李绅 假金只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参考资料 诗词名句网:/chaxun/shiju/%E7%9C%9F+%E5%81%87。 3.形容人很假的成语形容人很假的成语: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口蜜腹剑、两面三刀、虚情假意。 一、口是心非 【解释】: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自】:汉俺哥哥原来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三回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言不由衷、口不应心、阳奉阴违、口蜜腹剑、心口不一、言行相诡、叶公好龙、两面三刀、笑里藏刀 【反义词】心口合一、表里如一、言为心声、馨香祷祝、直抒己见、心口如一、赤胆忠心 二、表里不一 【解释】: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示例】:我们不能做表里不一的人。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阳奉阴违、名不副实、貌是情非、叶公好龙、质非文是、两面三刀 【反义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表里相符 三、口蜜腹剑 【解释】: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人们都说李林甫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佛口蛇心、言不由衷、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嘴甜心苦、甜言蜜语、心口不一、绵里藏针、两面三刀、笑里藏刀、刀头之蜜 【反义词】苦心婆心、心直口快、心口如一、嘴硬心软、苦口婆心、良药苦口 四、两面三刀 【解释】: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出自】:你这“两面三刀”的东西,我不稀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阴险的人 【近义词】言不由衷、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口蜜腹剑、三头两面、心口不一、表里不一、叶公好龙、耍两面派、言不由中 【反义词】表里如一、襟怀坦白、上行下效、实事求是、忠诚老实 五、虚情假意 【解释】: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那妖精巧语花言,虚情假意的答道:‘主公,微臣自幼儿好习弓马,采猎为生。’” 【示例】:在我是虚情假意,你听了一样的难过。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假仁假义、花言巧语、假仁假意、心口不一、半推半就、装腔作势、虚与委蛇 【反义词】由衷之言、深情厚意、真心真意、真情实感、情深义重、真心实意、好心好意、诚心诚意、实心实意 4.描写做人的诗句□聪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 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 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 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 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 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 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 ‘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 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 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 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 于 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