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炊烟的诗句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九月晦日作(陆游) 炊烟漠漠衡门寂,寒日昏昏倦鸟还.数树丹枫映苍桧,天工解作范宽山.舍北晚步(陆游) 漠漠炊烟村远近,冬冬傩鼓埭西东.三叉古路残芜里,一曲清江淡霭中.外物已忘如弃屣,老身无伴等羁鸿.天寒寂寞篱门晚,又见浮生一岁穷.归园田居 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描写炊烟的古诗词1、疏林外、一点炊烟 宋 周邦彦 《一寸金·州夹苍崖》 2、田舍炊烟常蔽野 宋 洪适 《望江南/忆江南》 3、苒苒炊烟一缕 宋 袁去华 《水调歌头·鸟影度疏木》 4、一点炊烟时起 宋 陆游 《桃源忆故人·斜阳寂历柴门闭》 5、认炊烟 宋 张孝祥 《多丽·景萧疏》 6、炊烟一点孤村迥 宋 赵长卿 《菩萨蛮·炊烟一点孤村迥》 7、乱云剩带炊烟去 宋 《鹧鸪天·千丈清溪百步雷》 8、旧岁炊烟浑欲断 宋 辛弃疾 《满江红·我对君侯》 9、炊烟深巷听缫茧 宋 陈三聘 《蝶恋花·阊阖城西山四面》 10、野灶炊烟里 宋 刘过 《六州歌头·镇长淮》 11、柳影人家起炊烟 宋 高观国 《留春令·断霞低映》 12、数旬间、浑不见炊烟 宋 魏了翁 《念奴娇·被东风吹送》 13、见炊烟又起 宋 黄机 《沁园春·日过西窗》 14、炊烟三两人家住 宋 刘克庄 《踏莎行·日月跳丸》 15、淮河北去炊烟少 宋 刘克庄 《忆秦娥·梅谢了》 16、炊烟少 宋 刘克庄 《忆秦娥·梅谢了》 3.形容炊烟的诗句有哪些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译文: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2、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译文: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 译文: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译文: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6、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范成大《早发竹下》 译文:村头的炊烟,形状象碧蓝色的波纹,到了桥边,也乘势拐了个弯。 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8、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译文: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9、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王勃《咏风》 译文: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10、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译文: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4.唐诗中描写炊烟的诗句有哪些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柳永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孟浩然萧条孤烟绝,日入空城寒.-韦应物 雾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陆游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九月晦日作(陆游) 炊烟漠漠衡门寂,寒日昏昏倦鸟还.数树丹枫映苍桧,天工解作范宽山.舍北晚步(陆游) 漠漠炊烟村远近,冬冬傩鼓埭西东.三叉古路残芜里,一曲清江淡霭中.外物已忘如弃屣,老身无伴等羁鸿.天寒寂寞篱门晚,又见浮生一岁穷.归园田居 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描写炊烟的句子只要听到邓丽君那如流水似的“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歌词的时候,眼前不由自主就会有缕缕炊烟在袅袅飘荡。 炊烟是房屋升起来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化成的幽魂,是村庄的声息和呼吸。它们经过了烈火的历练,再经过一段漆黑的烟道的洗礼和无网的过滤,便急不可耐地从烟囱中脱颖而出而且不断地推陈出新,它们是农作物为人们殚精竭虑后想不朽的灵魂的显身。 炊烟是那么的宁静、纯洁、轻盈、缥缈。因为,它既有古朴敦厚的温柔的一面,又有股超凡脱俗的优雅的一面。 有风的日子里,炊烟风雨飘摇“山舞银蛇,猿驰腊象”、“惊涛破岸,卷起千堆雪”,象一个仗义行侠的武士;无风的日子里,炊烟则袅袅娜娜、和颜悦色,“微风燕子斜”、“无风不起浪”,俨然又是个文弱的书生。而在无云的日子里,它们就是天空中飘浮着的最贴近人们的不肆张扬低调处事的淡色调的云朵,永远与人们保持着不离不弃而又不远不近的距离,也不知是否为了让人们来观“云”识天气;有云的日子里,炊烟的存在就显得稍有那么点多余和不自信,风轻云淡的仿佛是云的弃浪儿,更似云尾下的小点缀,是云下画蛇添足旁逸斜出多余出来的足,显得有它无它天空都是一样的多姿又多彩,那么,你就把炊烟看成是云姑娘长裙下飘逸的小流苏吧。 炊烟也不是横空出世的“孙悟空”,当然也不会是空穴来风,“怨有头,债有主”,不必寻根溯源,村庄里的炊烟大多都是农作物秸杆献身的幽魂。农作物的果实是供人果腹的粮食,其秸杆在经过一季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又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燃料,可谓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光辉典范。 人们就可以观“云”识天气(炊烟),对烟色不用细细打量,凭肉眼就可以知道“龙生龙,凤生凤”,甚至于凭炊烟的气味就知道哪家的炊烟是哪种柴草养育的孩子。“曾经沧海难为水”,因为各种柴火有各种柴火的烟色和气味,特别是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们,非常不易混淆的。 长期以来,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解,我总觉得是说给那些不能够正确辨认炊烟人们听的话,因为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会有炊烟,炊烟就是村庄的喘气与呼吸,没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一片死寂,当然不是烟火人间,不食人间烟火的是神仙,但他们不居住在人间,不是生龙活虎的人。 所谓的人间烟火最旺处,就是这样的:村庄有了炊烟的映衬,一动一静,彰显和撩绕着的是人间的悠闲与繁忙,因为他们巧妙地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乡风俚俗画,静的是百年老屋,动的是袅袅升腾的炊烟,它们动与静那么不经意的时不时地一结合,“金风玉露一结合,便胜却人间无数”,炊烟随意的一舒展就是一幅人间最和谐的生活画景,尤显薪火相传万家灯火了,这应是村庄的万古流传宁静平和的生活常态。 炊烟应是“牧童遥指杏花村”人们繁衍生息的所在,因为,有炊烟的地方就不会没有人的存在。炊烟总是一副冷看日出日落,漠视月缺月圆,它给人们的总是人间烟火的亲切,和超脱凡尘的浪漫,有炊烟的升腾,就会使人设身处地的所在杂陈融化成一种无处不在可以亲近的空气和氛围,这时炊烟就变成了村庄活着的呼吸与视听,让人们特别是晚归和旅人的心就会变的柔软清明起来,似乎也得到了村庄及家的无微不至的照抚和牵引。 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显得清淡疏朗,袅袅娜娜似“草色遥看近却无”;中午的炊烟,因为生活还得继续,显得大风大浪直来直去,就有些“天高云则淡”,说是来的急去的也快;而晚炊则是最能够显出农村生活粗糙中的细致来,“炊烟袅袅牧人归”,这时一般都是家人齐全的时候,上校的孩子、远归的旅人、劳顿的农民,一日三餐,当然最注重晚饭的温馨,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年年岁岁以至岁岁年年,让炊烟风里来雨里去而又浓浓的经久不散。 炊烟也是四季不同如诗似画各有千秋,夏、春、秋的炊烟就似农民们的早中餐,需要俭朴,简单中的简朴显细腻,一般都随季节的变迁而不雷同的渐变着;冬天的炊烟就似农民们的晚餐,和其他的季节有着天壤之别的,炊烟要冒得勤些和浓些,因为冬烧煤碳来夏烧柴草。 冬季天寒地冬,炊烟升起的显得语无伦次杂乱无章,其实,也是错落有致,乱中有序,粗中有细。亲友来临,笼团火暖暖身子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不只是一日三餐所能够囊括得了的,再则加上农历的大年节的莅临,因此,炊烟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欲说还羞是再也正常不过,烦乱有节制也就不足为奇了,生活也显得是那样的丰富多彩、生龙活虎、鸡鸭鱼肉,年复一年的简朴生活,有了简单中的丰富,在这温馨甜蜜而又陶醉的日常生活里,任是多么粗糙的心灵也会在这大自然的温暖的包围里,嗅出生活万千风情多姿多彩的塌实的根基来。 城市化下的所谓现当代工业文明生活,其实是一边在虚情假意地拒绝着农耕时代的最具生态环保循环利用的农事炊烟,又一面在大张旗鼓地制造疯行乌烟瘴气的工业化的烟尘。君不见到处林立的工业化的烟囱,它们的“炊”烟似一道道刺破蔚蓝天空的黑色厉剑,它们子孙繁茂蔚为大观是当仁不让的庞然大物,统治起江天一片“红(黑)”,它们肯定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烟火人间里和谐的袅袅炊烟,它们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