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民生的诗句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有哪些1、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满庭芳·山抹微云》作者:秦观 2、 儒家所尚者,行善与文章。 用舍何尝定,枯荣未易量。 干求便黾勉,得失是寻常。 外物不可必,其言味甚长。 -----《长子伯温失解以诗示之》作者:邵雍 3、 衰翁七十五,犹有身世忧。 暑不办寒计,朝始为夕谋。 海若挟风伯,扫荡数十州。 钱塘幸而免,湖已入城流。 吾虽偶不死,生涯殊苟偷。 米价不少减,钱刀何所求。 长女亡六载,次女病未瘳。 假使即勿药,嫁奁将焉筹。 五男丧其幼,余皆隐林丘 -----《七十五翁吟》作者:方回 3.有关描述善心善举的诗词句古代中国的慈善,无论是官方的慈善还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体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动机,它们是善心的特殊体现,既是慈善义举(善举)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为延续的保证。 作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体为国家政府,其慈善动力源于“民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会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为其执政宗旨,所谓“惠及庶民”、“惠鲜鳏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宁。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是此义。此种思想为儒家所承继。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举措。孟子推崇“仁政”,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谓“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关系到能否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孟子的话就是“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进一步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⑩这是“民为邦本”的极致表达。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1)的慈善内容。历代统治者在灾荒之年注重救济灾民,扶危济困,建立“社仓”、“义仓”以稳定粮食市场,帮助灾民度过灾年,前文所述种种官方慈善形式无不出乎“民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虑。 民间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是以亲缘、族缘、乡缘为纽带的人际亲情。譬如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围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内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间慈善发展到以绅商为主体成立各种民间慈善组织,慈善所及范围已有突破亲缘和族缘等人际亲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观念,慈善救济对象大有扩张。这种民间慈善的动力根源是儒家“仁者,爱人”的观念及其延伸,所谓“亲亲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观念即为此。其内在动力是“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无任何功利意识。它是一种纯粹的对于人之同类命运的同情关怀,其行为所发亦是自然而然,全无功利念头。 宗教类型的民间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当的影响,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众生是基于众生皆有佛性的“佛缘”。民间的亲缘(包括族缘、乡缘、)和佛教的佛缘的对象在空间上不同,佛教的佛缘是天下众生,是普遍的;而亲缘是特殊的。在中国古代,这两种“缘”相互补充,因而既可以救济族内的贫困者,也可以救济陌生人、路人。可以说,基于亲缘和佛缘的道德意识是中国古代民间慈善的基本动力机制。 佛教慈善的动力源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业报轮回”,一个人的祸福果报是由他本人的“业”的染净、善恶决定的。《妙法圣念处经》卷一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按照佛教理论,行善业,得善报,即佛教所谓善得福报的“福田”观念。《大正藏经》八十五卷《像法诀疑经》说:“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行不善业,得恶报,来世堕入畜牲、饿鬼道,下地狱受尽煎熬。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中的“天”具有赏善罚恶的意志结合,如《尚书·商书·伊训篇》所言:“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也即所谓“福因慈善得,祸向奸巧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佛教的“因果报应”相结合,就成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动力机制。道教亦有类似的积善修德和因果报应相结合的思想,主张行善成仙。葛洪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言,愍人之苦,赈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行善成仙甚至具体到行善数量与成仙级别挂钩。“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且须连续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千善,乃复更起善数耳”,“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13)无论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观念,还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诱导,事实上都成为宗教慈善的内在动力机制。 客观地说,宗教的慈善动机似乎并非那么纯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为了成仙。但慈善行为本身却并非希望受惠者回报于己。就此而言,此种慈善动机并非主体现实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对超验力量的敬畏。 4.关于清正廉洁的八句诗句作者:杨新民 民心是镜 是贪是清? 民意是秤。 是丑是美? 口碑鉴证。 功过是非, 天地分明。 善恶终报, 民心是镜。 官场做人 民心不可欺, 法纪不可违。 善恶天地知, 良心不可昧。 报国当作为, 民苦须记心。 当为孺子牛, 官场做正人。 慎独 作恶有报应, 积德多善行。 是非天地知, 日日当自省。 廉洁民心敬, 坑民天不容。 莫为贪欲害, 坦荡一世清。 为官八点 名利淡泊一点, 民苦重心一点。 政绩淡化一点, 子孙多留一点。 钱财淡漠一点, 法纪留心一点。 交友淡雅一点, 历史多学一点。 清白 史中铭典故, 历历说祸福。 官场沉伦事, 悔恨追千古。 名利不可贪, 钱财身外物。 清白留子孙, 勤奋厉后人。 门前的嘱托 心莫贪,昧心钱。 眼莫花,婚外恋。 嘴莫馋,酒肉宴。 耳莫听,奉承言。 手莫抻,乱用权。 脚莫进,赌博间。 身莫陷,枉法案。 纪莫违,守清廉。 自吟 不贪不赌不嬉艳, 粗茶淡饭心坦然。 不违法纪严律己, 勤俭本分作奉献。 不为当官不为钱, 尽职尽责遂民愿。 为民谋利公仆责, 一世清白无遗憾。 欲贪畏 欲是坝中一汪水, 坝溃水泻难收回。 贪是笼中一猛兽, 笼开兽会把人吞。 祸莫大于纵己欲, 欲溺多少黑良心。 恶莫大于放任贪, 且看官场落马人。 5.表达“同情”的诗句有哪些1.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 2.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白居易 ) 3.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4. 苦恨年年押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 5.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6.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 7. 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杨万里) 出处: 1. 《卖炭翁》 2. 《观刈麦》 3.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 《贫女》 5. 《离骚》 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竹枝歌》 6.描写“当官为民”的诗句有哪些1、荪独宜兮为民正(先秦·屈原·《九歌 少司命》) 2、独为匪民(先秦·诗经·《何草不黄》) 3、为民不利(先秦·诗经·《桑柔》) 4、劳民为君(魏晋·曹操·《度关山》) 5、不尔民为鱼(唐·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6、拥朱轮、特地为民来(宋·卢炳·《满江红·碧眼真仙》) 7、为民乞雨(宋·陈著·《沁园春·莲叶山前》) 8、民仰使君为食天(宋·姚勉·《沁园春·鹤发鸦髫》) 9、为民广洽(宋·无名氏·《六州》) 10、端为民祈(宋·无名氏·《十二时/忆少年》) 11、五马为民来(宋·无名氏·《水调歌/水调》) 12、农为兵兮民重嗟(唐·刘叉·《冰柱》) 13、使汝发早白;长为南亩民(宋·陆游·《纵笔》) 14、扫除民蜮不为灾(宋·黄庭坚·《叔父给事挽词十首》) 15、后为檀岛土民所杀(清·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16、亦本为民保(宋·张镃·《杂兴》) 7.形容勤政的诗句有哪些《楼前》来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遇闰》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遇闰深山秋益深自,每因趁暖一幽寻。 松盘岭复苍中翠,叶落波心bai静里沉。 鹿度岩边看活画,禽鸣林际听仙音。 养生自是斯间好,勤政名轩敢忘钦。 《天宝三绝du》 年代: 宋 作者: 葛立方 翠辇重登勤政楼,红桃依旧唱凉州。 但知玉笛传佳曲,不记铃声动客zhi愁。 《宫词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孔武dao仲 十顷西池碧近天,春深调马教龙船。 至尊勤政欢嬉少,企望銮舆又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