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明志的诗句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描写明志的诗句(一)陶渊明《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简 析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净化,或者说,能够超脱于现实之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诗就是讲这个道理。“结庐在人境”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车马喧”指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竞的形象写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和融淳净;此时的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这是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从庐山一带傍晚的自然环境说,一切都显得和融浑朴,充满生机,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诗人的悠然情怀与眼前的自然气象,都合于自然之,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会妙合了。 (二 ) 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田间小路,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湿了倒不重要,只要不违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评 析 此诗是描写陶渊明劳动生活的代表作。虽写劳动,其主旨却并非写劳作之艰辛,而是表现一种审美情趣。试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荷锄夜归图。艰辛自是艰辛,诗人也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呀!后两句正可以看作是此诗全篇的眼线,是透露诗人心绪之所在。 (三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咏雪寄情诗。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 《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 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 ( 四 )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关于明志的诗句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4.形容明智的成语聪明睿智——指聪颖明智。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防:阻止;甚:超过。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过;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绝圣弃知——绝:断绝;圣:智慧;弃:舍去,抛开;知:通“智”,智慧。指摒弃聪明智巧,回归天真纯朴。 明尚夙达——夙:早;达:对事理了解透彻。明智的人贵在事先估计事物发展的趋势。 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清如水,明如镜——形容官吏廉洁自守,办事明智无误。 通儒达识——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同“通儒达士”。 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通儒硕学——犹言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英明果断——思想出色明智,做事果敢。 知人则哲——指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 智贵免祸——智:智慧。人的聪明智慧,正当使用,可以使他避免灾祸。 5.形容人明智的成语聪明睿智 指聪颖明智。 出处:《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聪明智慧 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不觉魏鹏渐渐长大……聪明智慧,熟于经史。” 聪明智能 指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不觉魏鹏渐渐长大……聪明智能,熟于经史。 明哲保身 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出处:《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识明智审 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通儒达识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同“通儒达士”。 通儒达士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通儒硕学 犹言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出处:《南史·贺瑒传》:“通儒硕学,复见贺生。今且还城,寻当相屈。”又《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计论无倦。” 望采纳,谢谢 6.形容明智的成语【聪慧绝伦】:绝伦:同类中无可比拟者。指十分聪明智慧。 【聪明睿智】:指聪颖明智。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防:阻止;甚:超过。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过;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绝圣弃知】:绝:断绝;圣:智慧;弃:舍去,抛开;知:通“智”,智慧。指摒弃聪明智巧,回归天真纯朴。 【明尚夙达】:夙:早;达:对事理了解透彻。明智的人贵在事先估计事物发展的趋势。 【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清如水,明如镜】:形容官吏廉洁自守,办事明智无误。 【通儒达识】: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同“通儒达士”。 【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通儒硕学】:犹言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