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每个人追求不同的诗词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译文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2、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3、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4、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5、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形容人与人之间差距大的古诗词1.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3.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4.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5.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8.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9.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10.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1.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详解:1.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出处:《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释义: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2.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出处:《送东阳马生序》宋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 3.有没有什么形容人与人之间差距很大的诗句1.思想上的差距: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2.物质上的差距: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3.境界上的差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人生若想有所成,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4.形容自己不理解别人的诗句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宋代李涛《登高丘而望远海》。 释义:懂我的人知道我心里担忧,不懂我的人问我还要什么? 2、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自唐朝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释义: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出自《渔父》。原文: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释义:大家都污浊,只有我一个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个人清醒。这就是被放逐原因。 4、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 释义: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行为举止的一种认知:大道,不同,君子不会刻意的选择去谋了。这是一种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豁达浩然君子之气。 而现代对这句话多用引申义:道不同,指人生价值观不同。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5、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 译文: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南陵别儿童入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登高丘而望远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渔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不同不相为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5.描写好友分别的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徒步归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6.形容“相同”的诗句有哪些1. 形容相同的诗句: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3.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4. 赠妓云英-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⑴,重见云英掌上身⑵。 我未成名卿未嫁⑶,可能俱是不如人 5.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6. 唐代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