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信心的诗句形容信心的诗句有: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3.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 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慨。 7. 曹植《鰕鳣篇》中: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是说燕雀在柴篱上嬉戏,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 8. 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尽管政治上受到挫折,但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也持乐观的态度。 9. 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说实现我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10. 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2.形容遭遇失败或困难而失去信心的四字成语灰心丧气 [读音][huī xīn sàng qì] [解释]灰心: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丧:失去。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zhidao消沉。 [出处]明·吕坤《呻吟语·下·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例句]小明,别~,考不上大学,同样会有所作为。 [近义]妄自菲薄心灰意冷心如死回灰自怨自艾垂头丧气没精打彩垂头上气无精打彩万念俱灰委靡不振槁木死灰心灰意懒愁眉苦脸灰心短气暮气沉沉 [反义]兴高采烈得意答洋洋踌躇满志沾沾自喜痛快淋漓信心十足春风得意意气洋洋不改其乐得意扬扬自鸣得意趾高气扬信心百倍意气风发 3.对感情失去信心的古文句子《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02、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03、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04、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05、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内容取自东晋大司马桓温的故事,《世说新语》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06、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落账。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07、苏轼悼念亡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08、晏几道《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09、纳兰性德《浣溪沙》:当时只道是寻常。 10、崔郊《赠婢》: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11、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月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2、陆游写给前妻唐婉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3、唐代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曹雪芹《红楼梦》葬花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最后的最后,很想很想跟某人说几句:人们愿意多大程度袒露自己的灵魂,包括自己的脆弱性,实际上是由人们之间关系的信任、在乎、重视甚至亲密程度决定的,但这种“程度”在双方间是不对等的,很多时候我的热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其实我知道,我们间连普通朋友都算不上。你所谓的“朋友”只是台面词而已,我不稀罕这种台面词,我宁愿你恨我怨我,我都不愿跟你做朋友。“朋友”——对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4.表达对爱人失去信心的古文1.丧失希望;不遂所望。 《孟子·尽心上》:“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赵岐 注:“思利民之道,故民不失其望也。”《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遂西,屠烧 咸阳 秦 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 人大失望。”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秋成失望,则粒食维艰。” 曹禺 《雷雨》第一幕:“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 2. 因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 宠 望上至,当迎问握手,特异於众也。今诚失望。”《旧唐书·文苑传下·吴通玄》:“ 通玄 自以久次当拜中书舍人,而反除谏议,殊失望。” 王西彦 《鱼鬼》:“过度的奢望,却往往只能换来空漠的失望。” 5.形容“自信心”的诗句有哪些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唐 杜甫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龚自珍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4、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6、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 7、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 8、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 轼《赤壁怀古》 9、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1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1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1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1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 刘禹锡 1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6.辛弃疾有哪首诗歌描写了对皇帝抛弃自己的悲叹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编辑本段赏析(二)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 |